晨光
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尚未开始之时,很多城镇还保留着依山傍水的格局,山林触手可及,乡村透着生机。我所生活的那个豫南山村,风景平常,但却有着连绵的山坡,坡上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野果,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我们可以趁春夏之交水浅时,手拉手蹚进齐腰深的水渠里,打着牛毛毡的火把去洞口捉螃蟹。有时我们也会在粗壮的树枝上倒挂着嬉戏,侃侃大山,吹吹牛皮。这些独立的田野练习试探拓展着我们的能力边界,也是一次次情绪的试错。在自然中的秘密花园,有孩子的自治空间,积累了无数次快乐或无聊后,大多数小孩迟早可以遇到自己的皈依时刻。
那时没有车马喧嚣,父母似乎也放心让孩子去山野独立探险。
而如今,每所学校的周边,在早晚两个交通高峰时段,大致都是这般模样:人流如织,车排如龙,老老少少,熙熙攘攘。交警头痛,市民更头痛。大家都在说,家长们能不能不要接送孩子了,还学校周边一个畅通吧。可是说说轻巧,谁又能做得到呢?
印象中,我童年时期有些体弱,因为爱读书,语文成绩尤其好。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老师抱在怀里,对一个孩子来说,那就是莫大的奖励和荣誉。父母也从不要求成绩,母亲还总嫌我点着洋油灯看书太费油。虽然贫穷,但我仍然快乐地长大了。
而如今,年轻父母通常让孩子的童年承担起“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重任,在童年对孩子进行智力、体力、知识的训练,被认为是一种负责任的远虑,保护孩子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致落败。
这些形而上的考量,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就成为美国心理学家们普遍的研究课题。根据纽约一个非营利组织最近的抽样数据,“大概有78%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比以前困难得多,仅有4%的人觉得更轻松。这表明父母这项重任已经对年轻的夫妇们形成了恐吓”。
而沉溺于焦虑泥潭、过于儿女情长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为弊大于利。他们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毁坏孩子的未来——伴随焦虑而来的过度控制,不仅毁掉孩子之所以为孩子的生活乐趣,还会毁坏他长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独立、忍耐力,甚至被认为戕害到社会的未来。
越来越紧绷的社会现实让人们觉察到中国教育的隐忧。也有研究说,如果孩子能在幼年时感受过发自肺腑的深刻快乐,他就可能建立起一条与未来连接的精神通道。虽然记忆里只是片刻,但那种淋漓尽致的快乐,让人在多年后即使身处最低谷,也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因为当环境太糟糕的时候,曾经尝过的快乐会指引人有反抗的勇气和方向。
我回想自己成年后称得上真正幸福的时刻,都与在那漫山遍野上疯跑的快乐相似。近些年,每当我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无论失意还是得意,广袤连绵的古泉山都让我感受到温柔乡的抚慰。我召集那些还留在家乡的亲朋好友,在山上种植了各种树木、养了牛羊、引入了渠流,并在城市生活紧张之时,邀上三五好友到山上感受自然的风光。
这或许是我漫漫人生征途上对自己童年的呼应。
一位哲人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
很多陪伴孩子的家长苦于找不到进入孩子心理世界的钥匙,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沉默和等待也许才是儿童天性萌芽的温床:“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对象,如果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
童年世界中有更大的部分是需要孩子一个人走过的,也有更多我们没有能力观察和解读的黑暗时刻。大部分时候,父母只能付出自己的时间和耐心,怀抱爱意地沉默和等待,等待孩子小小的身影自己穿过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障碍,接近自己童年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