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安平
【摘 要】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兴趣
一、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学百分比应用题时,“溶液×浓度=溶质”中的“浓度”,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准备了透明水杯、热水和红糖。教学新课时,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品尝,再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浓度”,就是指糖占糖水的百分比。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了人民币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家一天的消费情况;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數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习平均数应用题我让学生将全班42名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计算出每组的平均人数;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的压岁钱存到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用统筹法可以加快生活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假如早上要你在十几分钟之内既搞好个人清洁卫生,又烧好早饭、整理书包,然后去上学,怎样做才能两不误?答案显然很清晰,就是在烧早饭的同时,赶紧收拾房间卫生、刷牙洗脸;等烧好饭后再凉一会儿,同时整理书包,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又能提高工用效率。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白杨树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提出爬上去量,可树干笔直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四、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生活
数学教学应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如老师买了新家,将房子的格局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下房子的面积、如果用边长是60厘米的地砖需用多少块?80厘米的呢?估算一下装好后买家电、家具需用多少钱?家具怎样摆放更合理又节省空间等等;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一下校门口的车流量;学习了“比例尺”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房间的格局……
这样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心的需求,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就和愉悦,从而更好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教师,应该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或从孩子们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常常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经历自己身边的数学,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孩子一旦走进生活,他们就会惊奇地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拥有着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此外,数学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学好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模式,有了这作为稳固的基础,学生无论学习什么科目都是轻而易举的。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因畏难而放弃数学学习,也不能因没有兴趣而敷衍数学学习,更不能因看不到数学在短期内发挥的作用而忽视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