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锐
一篇感人的文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好象一首美妙的乐章只能有一个主旋律一样。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往往存在“中心林立”的毛病。
为了检测这种毛病,我曾出了《月光与萤火》这个题目,要求同学们在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未作任何启发与提示。
有一位女同学的作文开篇是这样写的:
每当夜阑人静,明月高悬,听轻风拂动柳枝,蟋蟀在窗下弹琴,看银辉洒遍大地,万物蒙上一层迷人的色彩的时候,我的喉咙不禁痒痒起来。月光,你引来了多少诗人的吟诵,你牵动着多少恋人的情思,你带来了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又使多少人寄托着离别的哀愁。月光,你是那么美丽,那么明亮,我爱月光,尤其是在夜阑人静之时!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写了这一段之后,似乎在按着她的思路,调转笔锋,逼近“中心”,往下写去。
但是,月光虽然美丽,可它是“借”太阳之光来炫耀自己迷人的魅力的,文人墨客讴歌它,实在是弄错了对象。
对月光的贬抑,看来是为赞颂萤火作陪衬的。小作者果然这样写道:
萤火,在漆黑的夜晚,晚归夜行的人或许还能看到它的一丝微弱的光,若是在明月朗照的夜晚,它便黯然失色了。萤火,你虽然微弱,便是你自身发出的,你在为人类做着无私奉献,在渺小中我看到了伟大,我羡慕萤火,我要学习萤火的精神,我愿做一只萤火虫。……
文章至此,文章已尽,赞颂萤火虫精神的“中心”也表露出来,应该收笔了。不然,小作者又继续写道: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高山,就要刺破青天;是大海,就要掀起怒涛; 有志青年,就要释放出最大的光和热,象月光那样把银辉洒向人间,而不能象萤火那样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立意没有了,中心不见了,令人费解了。文章要鲜明地表示自己的见解,作到首尾一致,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象一匹脱缰的野马,无目的驰聘,也不能象一条涨溢的河流,不知在什么地方出现决口,一发而不可收,也不能象一棵未经修剪的树木,枝枝蔓蔓没有主干。
就《月光与萤火》这一题目来说,赞颂月色的美好,可以成文;写萤火的无私奉献,做平凡的无名英雄,可以成文;当然,学习萤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月光把银辉洒遍世界的伟大贡献,也是可以成文的。
我以为,中心林立的毛病,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主题提炼不够,往往使内容偏离“轨道”。只要立意明确了,心中有数,使内容象卫星沿着轨道飞行那样紧紧围绕中心,是会写出枝干分明、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来的。
由上可见,一篇作文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它的中心思想。作文的中心思想除了正确、鲜明、深刻以外,还必须集中。
中心思想要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只能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件事、三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是都要做到“从头到尾一线穿,中心思想贯全篇”。
然而,有的同学写作文中心不集中,东也写,西也写,常常有好几个独立的互相没有关系的中心同时存在,使人看了不知作者到底要说明什么。这种毛病叫多中心,实际上是没有中心。
我们写作文,要是写事的要写出事情的本质意义;是写人的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是写物的要写出它独有的特点。虽然其中时间可以有跨度,地点可以有变化,人物可以有多少,事情也可以有几件,但是文章的中心却是不能变的,这才是中心集中。如《风波》一文:
风波
牛体亮
“当当当——”桌上的座钟敲了十下,书上的字跳起了“迪斯科”,我的眼皮上下打架,啊,真困呀!我拍拍脑袋,向对面楼房望去,窗帘上映着朱老师那熟悉的身影,啊,老师在批改作业!多年来,她为了我们茁壮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呀!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显得很疲惫地走进教室,强打精神给我们上语文课,这两天,她那本来就有些苍白消瘦的脸显得更憔悴了。老师一边不停地揉着太阳穴,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教室静极了,只有粉笔写字的声音。
忽然,墙壁上出现了一道光圈,大家立刻被吸引住了,眼珠随着光圈四处晃动,本来很安静的教室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老师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有名的“调皮鬼”马力在用镜子反光。老师走到马力面前,不客气地将镜子没收了,生气地叫他站到门外去。马力歪着脖子,翻着白眼,倔犟地说:“我不出去!你还我镜子!”“出去!”“不!”这一下,老师可被惹恼了,她一把抓住马力的衣领,将他扯到门外,然后“砰”地一声把门关上,喘着粗气,继续给我们上课。
下课了,从校长室传来来吵吵嚷嚷的声音。同学们跑去一看,原来马力的妈妈在校长面前告朱老师的状。她气势汹汹地说:
“老师殴打学生,把扣子都扯掉了,这是违法的。今天老师不当众赔礼我不罢休。”
我见朱老师站在一旁,苍白的脸更加苍白了,她深深地喘了口气,当着一大群学生的面,轻轻地说:
“马力同学,对不起,今天是我的态度不好,请原谅。”马力的妈妈还不罢休,要校长处分这个“不称职”的老师。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替老师抱不平,有的说老师态度不好……我也挺纳闷:平时挺温和的老师,怎么啦?
晚饭时,我将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说:
“啊!今天我看到你们朱老师抱着未满周岁的儿子去看病。这孩子满脸通红,一副昏昏沉沉的样子。朱老师说这孩子已经发烧两天了。她爱人出差在外,自己又忙不过来,只在家里喂了退烧药。今天孩子发烧到来40℃,才连忙抱来。经医生诊断,是急性肺炎。”
“啊”我愣住了,“朱老师的儿子病了?”“是的,朱老师不仅是你们的老师,她也是孩子的妈妈啊?”“妈妈,走,咱们到马力家去。”
在马力家,我向马力的妈妈如实地讲了课堂上的风波。妈妈也讲了老师的儿子生病的情况。马力的妈妈连连埋怨自己太糊涂,委屈了老师。
马力也惭愧地说:“妈妈,今天是我不对。当时,我认为敢和老师顶嘴是勇敢的行为。”
第二天早上,同学们看到朱老师的讲桌上放着两瓶奶粉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
朱老师:
昨天我在课堂上顶撞了您,请您原谅。顶撞老师不是勇敢的行为。以后我要认真听课。昨晚,知道您的儿子住院了,妈妈要我代她送上两瓶奶粉表示歉意,请一定收下。下午,她还要来学校,当众向您赔礼。
您的学生 马力
上课了,老师平静地走上讲台,“同学们好!”“老师好!”这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整齐响亮。朱老师默默地看完纸条,又抬头望着全班同学,眼眶湿润了。
本文的时间跨度大:回忆的是上小学的事;人物多:朱老师、马力、马力的妈妈、“我”“我的妈妈”等;地点变化多:教室、办公室、家里、马力家、教室;事件牵扯得也多:马力在教室玩镜子被老师罚站、马力的妈妈闹到学校、朱老师抱儿子看病、“我”跟“妈妈”去向马力和他妈妈讲清事实、马力向老师道歉等等,这些看似散乱,但都反映了一个主题:老师的自责和宽容精神是高尚的。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特别是写到多人多事的文章,最容易出的毛病就是中心不集中。要做到中心集中,须注意两点:一是下笔前,先确定好中心,“意在笔先,然后着墨”(沈德潜语);一是落墨时,围绕主题写,做到“凡为文则以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