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灵
在学校教育中,校长和教师是学校全员育人的主体。除了校长和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群体,也是影响学校育人的重要因素,即学生的同伴。他们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相互影响也很大。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良师,也需要有益友。朋友和伙伴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孩子在与伙伴游戏、竞争、打闹、怄气、和好、团结、孤立、互助中,学会了人际交往和做人做事的规则,学会了与人相处并逐步融入社会。
曾经去过北京某所学校,了解到该校每年都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同伴关系日”,其宗旨是倡导在学生之间建立起宽容、真诚和友爱的同伴关系,大家在这种快乐的关系中共同成长和进步。作为孩子寻找同伴的最重要的地方——学校,必须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团结、有爱、互助、进步的同伴关系,这是学生感到安全和幸福的基点,甚至会成为他们是否喜欢上学的关键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近来,时常见诸网络和媒体的各类校园欺凌事件令人震惊,也提醒和警示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中和谐同伴关系的引导。
发展同伴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建立并发展同伴关系是个体社会交往的开始,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更有助于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从个体成长的过程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逐渐变得疏远。与此同时,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同伴交往的需求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增加。从许多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得知,中小学生对同伴的认同度很高,同伴成为中小学生最重要的道德影响人群之一,甚至超过了教师、家长。到了初中阶段,个体逐渐进入青春期,处于半成熟阶段,独立意识增强,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上升。初二之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避免结交不良社会青年、消除不良社会刺激和诱惑、家长和学校给予一定的独立空间、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沟通是此阶段个体道德发展最需要的社会支持。
家长和学校要给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条件。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教育实践中都特别注重发展孩子的同伴关系,如美国的小学文化中特别注重社交,注重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学生之间经常会有“约会”(约在一起玩);德国从幼儿园开始强调“伙伴互助”,不分大中小班,学生都在一起玩耍,相互扶助,相互学习。
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学校就是孩子寻找同伴的重要场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同伴的认同远远大于家长和教师。因此,学校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利用这一点开展好同伴教育。
一是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社团能够跨越年级、班级和性别,吸引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团体,定期开展活动,使成员在交流与合作中成为朋友,建立友谊。在一些完中学校,有的社团成员涵盖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发生在同龄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学长和学弟学妹之间。
二是推出学生身边的同伴榜样。变远学英雄为近学身边同伴,教育效果更好。同伴是学生身边最好的学习榜样,用同伴激励同伴、用青春感动青春是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学生们乐于接受这样的榜样,因为他们来自身边,亲切熟悉;他们是同龄人,有共同的生活和感受,容易被学生认同,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三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很难在学习中发展同伴关系,当然现在不少学校也都在推动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学校的走班制、阶段性的混合编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同伴关系。如果学生有机会外出,开展社会实践,离开熟悉的校园环境,组建新的团队,确立新的目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需要更多的相互沟通、合作和交流,学生之间就会发展出更好的同伴关系。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促进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孩子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也需要同学、同龄人的陪伴。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孩子认识朋友、寻找同伴的地方。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