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新东北现象”

2016-05-14 02:42丁晓燕
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经济

丁晓燕

东北地区现有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为实现规模和速度扩张服务的,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会不断被复制

“新东北现象”的特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特点的新常态,由于经济结构和体制矛盾的特殊性,东北经济所受到的影响较大,出现一系列问题和困难,被称为“新东北现象”。

1.GDP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振兴战略支持下,2007-2010年,东北经济增速一直高于东部地区。然而从2013年开始,东北经济明显减速。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居于后10位,其中黑龙江位居倒数第3位。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进一步下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GDP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在全国居后5位。

2.工业经济明显减速。受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东北工业低位运行。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工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涨幅,其中黑龙江省工业增速居全国末位,其主导产业以及重点企业增速几乎为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东北地区产能过剩明显,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传统行业。

3.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重点工业企业生产萎缩,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偏低。从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总额来看,辽宁以-33.4%的增速居全国末位,吉林和黑龙江省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仅为2.2%、-10.4%和1.85%,较上年大幅回落。

4.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但随着东北经济呈现放缓态势,由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居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从城镇居民收入看,三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依然显著。

5.固定资产投资严重萎缩。从投资上分析,受能源价格下行、部分重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东北三省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不同程度萎缩。此外,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类似,三省房地产投资呈下降趋势。

6.对外贸易进一步下降。目前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仅维持低速增长,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外贸需求持续低迷,出口受到抑制;同时,受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进口需求不振。受此影响,东北地区对外贸易下降明显。

“新东北现象”产生的根源

过去几十年,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追求的是速度优先的“追赶超越”路径,对结构性问题关注不够,经济结构调整总体看进展比较缓慢,结构转型尽管推进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暴露,是“新东北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重工业比重过大。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化工业地区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重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70%-80%。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基地,受全国投资需求的影响,市场订单减少,企业效益下滑,煤炭、原油、钢铁等原材料产品价格下降,使这些产业陷入困境。黑龙江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极为典型,不仅工业占比过大,工业中能源产业更是占半壁江山。十多年来,黑龙江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最高为72.9%,最低为53.8%;增速最高为13.1%,最低为6.3%。作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东北地区经济疲弱,直接来自全国钢铁、煤炭以及重工业的不景气和产能过剩的影响。

2.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撑,小微企业发展滞缓,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不发达;国有企业效率较低,主营业务利润明显低于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其发展路径依赖和政策依赖仍相当严重,在获得贷款、土地、商业机会、税费减免等方面通常具有优势,对成本、价格不够敏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负面作用,尚未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当经济步入不景气时期,国有大中型企业体量较大的东北经济出现诸多不适。

3.投资依赖性过强。东北地区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过强,投资一枝独秀,投资驱动型特征比较明显。近年来,东北三省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均在50%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远高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健全,既容易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又容易受到外需波动冲击。一些本该淘汰、限制和转型的落后产能,投资规模不降反升。如钢铁、水泥、造船等扩张迅速,东北地区水泥过剩产能最高时达到45%。而且东北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缺乏活跃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在经济出现困难时,基本上是靠政府施加外力刺激经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东北地区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立足内需已是东北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重塑新的内生增长动力已迫在眉睫。

4.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东北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角色。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一是规模水平不高。东北地区服务业规模虽有了很大的扩张,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规模仍显得较小,服务业比重太低。二是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服务业仍处于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比重较高,三省均达到40%左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通信、商务、网络信息产业等仍然发育不足。三是效益不高。受人工成本上升、办公费用增加、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服务业企业的赢利水平下降。

5.企业自主创新不足。东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大,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中游水平,缺少核心技术。当这些产业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在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方面的能力不足暴露得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增强技术创新优势。

6.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出。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大、消耗高,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六大高耗能产业规模工业产值均占各自省份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0%,仍属偏高水平,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较大。

应对“新东北现象”的对策建议

1.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探寻突破。过大的第二产业比重抢占了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资源,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东北地区要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核心,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绝对不能对传统产业搞“一刀切”,要积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方面要完善产业政策,建立产能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产业在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应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遵从市场规律,大力推进企业破产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对既有产能进行并购重组,提高市场整体效率。另一方面,要以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循环技术等为手段改造传统工艺,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融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谋划实施一批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明确项目主体,确保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成达效。选择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不断提升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加快产业集聚,拉长、拓宽产业链,做活上下游产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由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支撑。东北地区要在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大潮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D打印、大数据开发和绿色环保产业等,努力争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东北创造”的份额,甚至在某些领域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

2.在扩大需求上挖掘潜力。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来自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改革相关制度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东北地区一直存在城镇化“虚高”的现象,因此推进城镇化,既要在城镇化的“率”上做文章,也要在城镇化的“化”上做文章,还不能疏忽城乡一体化中“化”的能量,全面释放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产生的巨大投资需求,并由此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一是以土地物权化为重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增强农民进城谋生的经济能力。可以考虑把城镇建设占用土地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把农民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激活。三是打破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障碍。要尽快在公共服务等领域明确建设标准、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四是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力推进。

3.在创新驱动上寻求动力。高科技发展是“东北制造”向“东北创造”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基因,要努力实施创新驱动,赋予经济增长原动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要积极推动“万众创新”,真正营造出一个崇尚科技创新的氛围。推进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完善鼓励创新的各项配套政策,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构建企业创新的压力机制,发挥国有大企业人才资金优势,给予财政扶持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创新热情得到迸发,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发挥东北地区科教资源的巨大潜力。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将高校、科研院所嵌入“创新联盟”,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高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实现企业市场优势与“学、研”研发优势有效衔接。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改革,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赋予科研单位更多的研究自主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税收政策提高社会资金进入早期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解决企业研发的资金问题,鼓励企业敢于创新。

强化教育和人才支撑。加大对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技术工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引进并留住高端人才,改善创业环境,完善激励机制,重点集聚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既具创新素质又具领导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4.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会不断被复制,重复上演,必须建立健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促进经济领域改革。推进产权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大型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土地市场化、城乡劳动力市场并轨等。

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增加财产性收入并举。加强社会公平体系建设,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为社会增添活力和创造力。实施向社会分权改革,向社会组织放权,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去办。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成为经济结构的主要调节者,是过度投资、经济结构无法明显优化的重要原因。东北地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和“倒逼”节点,政府要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法治环境,明确政策导向,清除文件和规章制度管束,形成以平等、自由、权利、公平为基本理念的、系统完备的制度安排,促进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地区间的合理流动。

5.在对外开放上构筑支撑。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吉林省正在申请设立吉林自由贸易试验园区,辽宁省在申报大连自由贸易园区,应加快其进程。

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全面构建以东北亚合作为支撑的开放型经济,形成东北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快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建立面向东北和东北亚的合作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形成互为市场、互为资源、互为补充和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新模式,推进涉外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加强对科技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培育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开放型经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6.在可持续发展上营造后劲。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具体来讲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东北地区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和“碧水行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一是彻底抛弃过去高速、粗放的发展模式,使资源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遏制,并且能够使环境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点解决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关注、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应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消耗行业增长,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作者为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经济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