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瞄准到对焦
大理床单厂艺术园区最僻静的一角,通透,奚志农说园区刚建成时,自己是第一个选的,所以位置最好。
靠坐在工作室临窗的小沙发上,依旧是一身户外装束,他半开玩笑说,“中国的野生动物是全世界最怕人的,可能除了北京的鸳鸯、山东荣城的天鹅、云南昆明的红嘴鸥,例外的不多,”收了收笑意,他说,“但如果你真的进入可可西里深处,(野生动物)老远就跑了。这是野生动物对人的一种反应。”
1997年9月,奚志农在《东方时空》工作期间,去西藏阿里采访。阿里军分区派车送一行人去拍摄地点,行至途中,前面一辆车突然停住,“好像是县里面或者地区检察院的人,”奚志农回忆,从车上跳下一人,对着远处据枪瞄准。奚志农本能地也赶忙跳下车,来不及看清那人瞄准的是什么,他拿起摄像机,镜头对向举枪的人,“他怎么可能还会射出那发子弹呢?”他以反问的语气肯定道。
“在野生动物的安全和你的照片之间,你必须要放弃你的照片,选择野生动物的安全。”奚志农收起玩笑的态度。野性中国的摄影训练营每年都有这么一门课,强调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
上中学时,奚志农参加过射击队,还考过特种射手。看到社会上一大批老板、退休的老人家,“形成设备好、人数多、危害不小的群体去‘打鸟,”他非常反感。回想当年,奚志农说,其实自己是把枪扔了以后才拿起摄影机的。
对于这一选择,多年来他一直深感幸运。他一直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摄影师是最棒的工作!”
《奚志农:做一张自然大理的新名片》作者:魏诗孟
一只狼自由背后的代价
在若尔盖草原寻找格林一年多,李微漪最后恍然大悟,其实格林一直在她身边,只是刻意保持着距离。
离开草原前,李微漪终于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格林。隔着一条很深的河沟,她看到格林一开始非常激动,浑身毛都炸起来,但是很快,毛就顺下去,眼神褪色了。
那条河沟,格林一跃就可以过来,但李微漪只要往前一步,它就往后退一步。她不敢翻沟,怕自己从沟里爬起来,格林就不见了。
格林的身旁跟着它的妻子,还有仅剩的一个孩子。小狼在围猎中被牦牛挑破肚皮,带有残疾。小狼认得李微漪,它看看爸爸,一副好奇的模样,“你不是天天想来看她吗?为什么不过去?”母狼过来碰碰小狼的鼻子,把它带走,意思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
妻儿走远了,格林看看孩子,又看看李微漪,却始终不动一步。
在草原的一年间,李微漪亲眼目睹狼群经历的一切。初次放归时,格林的眼神里全是即将自由的憧憬,这次再见到它,李微漪明白了自由背后的代价:猎枪、陷阱、日益荒漠化的草原。
她有了设身处地的理解:就算你跟一匹狼好得不得了,亲如家人,但如果有一天你亲生的孩子,被狼一个接一个咬死,你会怎么看待?这匹狼再次出现在你面前,尽管知道事情不是它干的,你又会是什么心情?
当格林再次出现在李微漪眼前,她有了新的体悟,“它还能来看你,这已经是我们人做不到的了。”
李微漪不止一次感叹,人比狼高等,但狼比人高贵。
《能否让狼群重返?》 作者:原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