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翻译中的象似性研究

2016-05-14 14:09李万芬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清照

内容摘要:象似性的发展由来已久,最先由符号学发展而来, 随后渐渐地在认知语言学界发展起来。关于象似性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象似性的实践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现代诗歌。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象似性的英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探究发现,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存在大量的象似性案例。本文探究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及其十五个英译本,对原文和译文的象似性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宋词及其翻译中的象似性。研究发现象似性的理论在翻译大家的译本中有着不同的体现,他们采用了各种翻译象似性的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音韵美。

关键词:象似性 宋词翻译 李清照

象似性是指我们所认知的事物与语言符号之间的一种不可切割的自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可以论证的,有迹可循的(沈家煊,1993)。Haiman(1985)也认为句法结构乃至句法规则与人的经验结构都有着有一定联系。Perice(1940)提出每种语言的语法,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都能找到相似性的踪迹。他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根据皮尔斯的分类,象似性有三类分别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映象象似主要是指单个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涉及拟声、语音象征及形式象征等内容。隐喻象似则是通过隐喻建立起来的两个概念的空间之间的转移,是将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映象象似涉及到人的听觉和视觉的感知,而隐喻象似则是抽象的,与人的联想和大脑中的概念相关。映像象似和隐喻象似这两个级别分别是象似性的最低级和最高级。

国内外关于象似性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从1983年至今为止召开过三次有关象似性的国际会议,分别以“句法象似性”,“语言中的象似性”和“语言与文学中的象似性”为主题。国内也有许多关于象似性的研究,许国璋(1988)就对任意性提出了挑战,并将iconicity以为“象似性”。王寅(2007)主编的《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收录了30篇论文从象似性的多个角度进行探析。然而何南林、吴转利和丁娓娓(2013)的《汉英象似性对比研究》也为相似性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将英汉象似性进行对比为翻译打开了新的思路。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作文声音的作品,更是一门吟诵的艺术,作为情感的表达,吟诵出来的诗词必然会带有情感的表达,这些带有情感表达的文字既模仿了自然景物等具体事物又模仿了思想情感这种抽象的感情,故而一定具有象似性,即文字符号最贴切的连接了作者的情感和具体的事物。李清照的词便是典型的代表,作为历史上的一代才女,她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深刻的反映了在经历了国亡家破、背井离乡、丈夫病死异乡、古董尽数被骗的一迭迭苦痛与灾难后其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这样一首具有丰富情感的词对于象似性的研究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内外许多大家都对这首词进行了翻译,这对者首次的象似性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将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及其十五个英译本为例,具体探讨象似性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翻译中的具体表现,为宋词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一.《声声慢》中的象似性的翻译

1.映像象似性

当单个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间存在有相似的特征,我们称其具有映象象似性。映象象似主要涉及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涉及视觉的映象象似称为图像象似,而涉及听觉则可称为拟声象似。图像象似主要是通过排版,使得作品呈现的最终形态上具有一定的象似性。图像象似可以通过诗歌句式的排列和结构表现出来,从诗歌的形象上表达出诗歌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常见的图形诗就属于这一类型。拟声象似主要是指利用语言的声音效果使人联想到客观事物。作家们可以通过语言的发音形式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声音。让读者通过语言联想到客观事物而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灵性。根据对声音模拟方式的不同,拟声象似又可细分为三种基本拟声, 第一种是某种语言的发音与客观事物和某种动作的所产生的声音具有直接的象似性,如拟声词。第二种为次要拟声,即某一种发音使得人无意识地联想到某一种特殊的含义,如叠词。重复拟声,在一些篇章或者诗句中重复使用某个音节或相似的语音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某个事物或行动的声音。重复拟声可以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轻重音、押韵情况以及韵脚的重复、韵位的安排体现出来。拟声象似使得诗歌更具有生命力,用以声象义的方式使得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真实,具有即视感。

由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同的,而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种声音的听觉感知和声音模仿又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有不少拟声词在发音和表意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通过观察发现,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中主要使用了拟声象似。其中拟声词的使用主要在下阕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点点滴滴”一词上。在这一句中,李清照以声衬情,这点点滴滴使人联想到细雨,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词人心中愁苦的写照。

英语和汉语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故而两种语言的拟声词有共性的方面,又存在有许多差异的地方。“点点滴滴”指的是淅沥小雨声,点点滴滴敲击着词人悲痛断肠的心灵,而在这首词的十五种译文中,贺淯滨,林语堂采取音译直译,用了Tick-tack, tick-tack和Pit-a-pat, pit-a-pat,其他译者都采用了英文中原有的拟声词,如Dripping and trickling, pattering.同时,在这些拟声词中大部分含有/i/这个音,Boliger(1985)指出“language is both arbitrary and non-arbitrary”时曾举例说明/i/这个音,口腔张开程度小,舌位较高,通常表示小的事物,因此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也在另一个层面反映了雨小,“点点滴滴”。

从次要拟声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音能使人们联想到某种特殊的意义,如叠词。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构成的词通常称为叠词,叠词的使用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强烈的音韵感更容易传达情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叠词的使用。诗人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当属绝妙使用叠词的佳作。诗人在词的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的连用,令人为之敬佩,这样的表达在填词方面绝无仅有,在诗赋曲中也再难找到与之相媲美的词句。“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心情由彷徨到焦急。词人好像急于寻求,却又惶惶然不知要寻求什么,在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悲痛之后,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复存在,但词人却还是期望能寻觅点什么来充实自己空虚的心灵,支撑自己无助的生活。然而词人寻觅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这一组叠词的声音由高而下,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冷清的画面,毫无生气,更让人感到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辗转变化,尤其读到最后,音韵越来越低,余音也越拉越长,让人有种快要窒息的感觉。在这七组叠词中“寻寻觅觅”描写的是动作,“冷冷清清”描述的是环境,而“凄凄惨惨戚戚”是阐述的是词人悲伤的心理活动。诗人本可以用“寻觅”、“冷清”、“凄惨”来表达自己落寞,愁苦,悲凉的心情的,但最终词人大胆的将这些词都重叠起来,并在“惨惨”之后又加上了“戚戚”一词,这样一来,词作表达感情的力度得以加强,感情也变得更加浓厚,还增加了音乐美。

同时,这十四个字组成的几句词也是重复拟声的体现,这几组词中的多次使用韵母i,以及鼻音、后鼻音如eng, ing。给人以沉重,凄凉,压抑的感受,这些语音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诗人悲苦愁绝的心情和哀婉冷清的周遭。而对于十五种译文,译者都采取了各自的翻译方式来体现,有共性,比如大多采用了押头韵和尾韵的方法,又各有千秋,比如贺淯滨、茅于美、James Cryer、Kenneth Rexroth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语音节的方法,杨宪益&戴乃迭、林语堂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两个音节的方法,而Stephen Owen则多次使用and连接以表达原词作中“凄凄惨惨戚戚”愈来愈深的愁苦感受,而林语堂不断重复使用so连接带有沉闷效果/d/发音的形容词,使得这一声音反复回响,加深诗词中压抑的气氛,贴切的传达出原词作悲苦的情绪。

2.拟象象似

拟象象似表示语言形式的结构与其所表达的内容或概念的结构存在某种象似性。拟象象似又可以具体归类为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

拟象象似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主要体现在数量象似性。即“形式越多,表达的意义越多。”在《声声慢》中除了比较令人深刻的叠词最能体现出数量象似性,一些译者通过反复的手法体现这些数量象似性的翻译,如杨宪益、戴乃迭、刘国善、王治江、徐树娟、贺淯滨、茅于美、Stephen Owen、James Cryer、Kenneth Rexroth。有的译者则通过其他的方式体现,如林语堂通过每句用“so”进行连接。

3.隐喻象似

隐喻象似性一般通过修辞格体现出来如比喻、象征等。指用对某一概念域的认识去理解另一概念域。隐喻象似可以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将抽象的印象为具体的事物, 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多样,更加有魅力。

在《声声慢》中,词人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进一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如“乍暖还寒”指向的是秋天,而一联想到而秋天,就会有一种凄凉、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酒是愁的象征,词人更是用了“淡酒”,还是“三杯两盏”的“淡酒”。此外,词作之中还有“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这些意象的叠加将词人的愁苦层层叠加,透过这些文字,读者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感受。

我们选取“黄花”这一意象具体分析各译者的翻译,确切的说在中国经典古诗词中“黄花”并不是指黄色的花,也不是单纯指的是菊花,而是凋零枯萎了的菊花,在汉语的表达里一般暗含着伤感,在翻译中如果仅仅表达将黄色花或者菊花的意思可能不够准确,而大部分译者采用了将此句拆开翻译的办法讲汉语的意象用英语表达出来。

二.结论

象似性对诗歌情意的表达有着重大的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象似性通过一定的方法的保留将会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因此, 将象似性理论引入到翻译的相关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经典词作李清照的《声声慢》及其十五个英译本为语料, 从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三方面对象似性在汉诗英译的体现和保留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许多翻译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尽量保留传统文化的韵味,这对今后中国文化的传承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Haiman,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Peirce,C.S. The Philosophy of Peirce.Buchler,T.(ed.)[M]. NY:Harcourt, Brace.1940.

[3]何南林,吴转利,丁娓娓.汉英象似性对比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4]郦青.李清照诗词英译对比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9.

[5]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2003,(6):62-69.

[6]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8]王寅.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9]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3):2-10.

(作者介绍:李万芬,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当衣买书
李清照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趣味生活秀
性格刚烈
李清照当衣买书
李清照检举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