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祥德
[摘要]
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有着质性区分,包括优良性、平庸性和恶劣性。教师实现自身成长,需要对学校生态的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学校生态的优良性是教师成长的隐性资源。其次,不论学校生态优劣,教师都应认识到内在的自觉性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再次,学校领导的导向性是教师成长的显性风向标。
[关键词]教师成长学校生态精神自觉领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93
教师是在具体的环境中成长的,除了家庭、社会等环境外,教师成长主要系于学校这个环境。从生态视阈来说,学校是一个生态环境。教师、学生、领导、校工等等,构成了学校生态的“生物链”乃至“群落”。而教学设备、楼堂馆所、花草树木、假山清湖、区域格局等等,则构成了学校生态的“物质基础”。由于“物质基础”属于教师成长的生态“硬件”,各地区各学校差异较大,限于财力、物力等经济条件,短期内难以做到整齐划一。如果考察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制度、思想、人际关系等“软件”,这种生态“软件”又该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换句话说,如何正视眼前的学校生态“硬件”方面的困难和限制,进而加强和优化学校生态“软件”方面的建设,提升教师成长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学校生态的优良性是教师成长的隐性资源
所谓的学校生态是指学校的人际关系、精神状态、师资力量乃至教育管理风格、校园文化等构成的整体状况。若加以细分,师资力量的构成要素即教师学历构成、教学业绩等方面,也都需要作以考量。
现有甲乙丙三所学校,三所学校的生态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让身处其中的青年教师都有着深切的体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位非常典型的青年教师,其教龄仅有三年,相当看重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三支一扶”的“支教”岗位,被分配到自己老家所在地的乡村中学;一年后,通过区教体局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考入市区的一所区直初中;工作一年,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考,考入一所声誉卓著的市直学校。对这三所学校的生态以及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这位青年教师具体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是全市市民都很认可的学校,好多年都被老百姓认为实力排在全市第一;每年都有大批学区外的学生想方设法挤进学校;在教师队伍里,除了两个特级教师外,有一半教师是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市教育局给予学校的优惠政策比较多,试点建立名师工作室,分配职称评审、优质课和荣誉的指标多,召开的全市教学会议多。
说实话,我是从农村中学一步一步考过来的。现在,学校所提供的各种机会相当多,如果做个比较,现在的学校是区里那所初中的至少两倍;而区里初中是我最先工作的乡村初中的两三倍。我到这个市直学校还不到三个月,全市级别的优质课比赛、课题培训会我都参加了,听优质课和听专家报告,我收获很大。除了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还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集体去外地参观了一所学校。我在乡村初中时,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一年能到市里参加一次培训就不错了。到市里开会、参加培训,是因为我刚上班领导就让我带了一个最不好的班,后来学生的总成绩和语文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这样才有资格和副校长一起参加全市的培训和会议。
乡村初中,全体教师有六十多个,可是高级教师很少,有的教师都五十岁了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各种荣誉也很少,有什么会议、培训都是领导参加,普通教师很难参加。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比我们早来几年的教师,学校为了培养我们,就让我们多听老教师的课。可是,我们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老教师的课,所以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摸索。学校没有多少教育教学书籍可看,全是教案、教材全解、习题这样的书。每年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就一个指标,有时候甚至连一个都没有,几个老教师争得横眉竖眼,甚至互相造谣,太吓人了。
区里的初中,比起乡村初中好一些,有了一些省市级的学科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但是也不多。我听了他们的课,觉得离我想象的好课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教师经常议论基本工资比不上市直学校,议论的时候好多老教师都唉声叹气的,我们青年教师也都觉得挺悲凉的,至于福利那就更不用说了。优质课比赛、论文评选这样的教学活动,参加区级的还好说,可是参加市级的就难了。有的教师说,领导想参加市级的都没机会,还能轮到咱们?高级别的荣誉和称号,普通教师想都不用想。
根据这位青年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切肤感言,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何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教师成长而言,学校生态有着质性的区分,即优良性、平庸性和恶劣性。优良性的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加速、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平庸性的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缓慢、时助时阻、时断时续的作用,推动作用并非全无,但不明显;恶劣性的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起着极端化的作用,不是绝望式的毁灭性打击,就是突变式的代偿性前进。因此,学校生态的优劣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相当重要,不容轻忽。
身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必须对学校生态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各种努力,也许并不能改变学校的生态,但是对学校生态环境的性质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学校的生态环境准确定位,进而再去不断思考、寻找和尝试各种改善之策,最终实现学校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教师内在的自觉性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教育家柳斌先生说,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一切外因都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本人的思想认识、人生追求、自我动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革新意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一个哲学家所说:“我们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因此,和教师的成长意愿和精神自觉相比,再好的学校生态环境,也不过是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而已,何况很多学校的生态环境并非优良。
在课题调研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着将近十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其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区直高中,条件不算优越,但也不算太差。然而,在这所高中里,同样的年轻人有五十多人,与其相比,年龄相差不超过三岁,仅有三五个属于教学业绩突出者,大部分人处于教学业绩平平,而且教科研也非常薄弱的状况。同样的学校生态环境,年龄近似的人又如此之多,为何差别如此迥异?这位青年教师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喜欢读书,先是过了教材理解、经典名著阅读这一关。读了学科名著、教育教学理论名著和中国文化经典,产生很多感悟,读得多了时间长了,自己有了开悟的感觉,这样自己不仅成长很快,而且也有了立身从教的根本。第二关是课堂教学关,读书再多、思想认识水平再高,课堂教学实践技能跟不上,依然没有办法上出一堂好课,因此必须练好教学技能。我就从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甚至连眼神肢体运用、声音强调变化和学生心理我都注意到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接着,我又学会命题、评课等教学核心技能,教学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好几个层次。
在上好课的时候,我时刻没有忘记思考。学者叶澜说,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但是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仅是写教学反思,更多的时候,我写的是自己的读书感受、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自己的教学成功经验。写了文章,然后投稿,从开始每年发表几篇,到每年十几篇,现在每年几十篇,好多报刊还跟我约稿,让我很有成就感。况且写文章还可以兼顾课题研究,可以说是好处多多。写作对我成长促进作用之大,是无法表达的。
随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相继参加了省市级的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还上了示范课,加上课题研究、文章发表这些积累,肯定比一般的同事要出色,这样领导也很器重我,有些大家都想得到的荣誉和称号也就随之而来。这样一来,就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教学和科研的信心和愿望。
根据上面这位青年教师的自述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学校也会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支持,然而,要想当一个好教师,需要自己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成长路径,做好长短期的各种规划,寻找和征得各种资源和支持,最终成就自己。说到底,哪怕没有学校和领导的特别支持,只要教师自己摸出一条适切的路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教师成长也是必然的事情。特别是当一个学校生态处于平庸性和劣性的状况时,教师成长失去一种良性而又稳定的支撑时,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已经不复存在,而教师本人的成长意愿也就愈发珍贵。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成长规划和成长意愿、学校领导支持、专家学者引领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在这些所有的因素中,教师本人的成长意愿毫无疑问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无论学校生态优劣,对教师本人而言,学校生态始终是一个外围环境,教师本人的成长意愿对本人的成长过程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学校领导的导向性是教师成长的显性风向标
学校生态的良性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科学思考和统筹谋划。毋庸置疑,领导意志将对众多教师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领导层的导向是只要考试成绩,还是既要考试成绩又要科研成果,或是借助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取得考试成绩、教师技能双丰收……导向不一,结果不同。一旦确定了导向,只要对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实际结果就不会严重偏离预期结果。在学校生态中,领导层对教师成长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起着显性风向标的意义。
在学校生态中,学校领导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成长到底会有多大的作用呢?有这样两所初中,都属于区直学校,其地理区位、生源程度、师资力量、行政支持等很多资源和条件都极为相似,多年来实力不相上下。每逢中招考试成绩揭晓,两所学学校都会自觉互相比较,谋划和调整下一学年的教育教学。但是,在最近两年,其中一所初中发展势头迅速,中招考试成绩揭晓后,高分率都在另一所区直初中之上,其高分考生人数以及高分率直逼市直最好的初中。两所学校差距日益拉大,引起了教研部门和很多教师的热议。在教学检查中,区教研室的一位教研员谈了自己的看法,解释这所学校的进步缘由。
校长是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学校的副校长也是个教学的行家,校长给副校长授权很大,这一点很多学校的校长都比不上。校长还敢于提拔、任用年轻人,只要你教学水平高,特别是得过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些岗位就交给你。整个领导班子都是这个管理风格,只要按照常规教学进行,领导对中层干部的信任度高,一线教师受到的约束和限制相对较少,积极性就比较高,整个学校很有活力。
在教学上,这个学校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微格教学、课例研究等教研活动,过程做得比较扎实。学校还邀请高校的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专家学者,着眼“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教学目标叙写”“教学语言规范”“磨课、雕课”等在教学中属于难点、热点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授课意识,迅速地提高了教师在备课、授课、研课、评课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个学校的教师素养和能力大大改观,取得中招考试成绩的突破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的教育管理理念和风格,为学校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生态保障。学校领导从整个学校的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抓手,形成了一种教师争相关注课堂、研究环节、教学反思等教研生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素养和思想认识,最终让教师的成长成为可控、可验的一个发展过程。
学校领导的导向性,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这要求学校领导群策群力,切切实实地给一线教师搭梯子、搭脚手架,优化学校的管理生态、教研生态,为教师成长把好关、画好路线图。校长当好一线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甚至是资源的提供者、教师成长的示范者,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教师的成长,而不能仅是当一个结果的索要者。我们用结果倒推过程,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校长们要想让一线教师规范教学、以标施教、认真治学,首先要从自己规范管理、以标促管、贴心参与开始,而不能沦为“我只要结果,具体怎么干是你们的事情”这样的“命令主义者”。
综上所述,教师从家庭和社会走进学校,虽然不能完全放下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和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可以毫无作为。教师的成长,不仅是家庭、社会这两个生态中的成长,更是在学校生态这个事关教育教学及其实践生态中的成长。学校生态的优良性是教师成长的稳定而潜在的深厚资源,可称之为“成长沃土”。学校领导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重视、促进和实现学校生态的优化、改造乃至重建,唯有如此,少数具有自觉成长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那些没有自觉成长意识的教师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丁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J].教育探索,2014(11).
[2]陈昆榕.从“自在”到“自为”引领教师幸福成长[J]. 中国教育学刊,2014 (6).
[3]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4]徐峰.特级教师成长的“秘密”[J].教育科学论坛,2015(13).
[5]何书锋,周奎英.教师成长始于唤醒“自我意识”[J].教学与管理,2015(29).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