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亮 郭磊 郑晓敏 褚栋
摘要:为选择及时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杀虫剂,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即墨稻区灰飞虱3龄若虫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致死中时(LT50),研究了不同类型8种常用杀虫剂(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噻嗪酮、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在农药产商推荐浓度下对山东省稻区灰飞虱的速效性。结果表明:在推荐浓度下,呋虫胺(LT50为22.4 h)的速效性最佳,吡虫啉、溴氰虫酰胺(LT50分别为27.2 h和28.2 h)次之,啶虫脒、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噻嗪酮、吡蚜酮(LT50分别为65.3、68.0、74.9、80.1 h和86.7 h)较差。该结果可为灰飞虱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灰飞虱;速效性;致死中时;即墨稻区
中图分类号:S435.112+.9+S482.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6-0088-04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该害虫以成虫、若虫成群聚集在水稻茎、叶、穗部刺吸汁液,引起植株黄叶、早枯萎缩甚至霉烂枯死,或导致稻穗发黑霉变,严重影响水稻灌浆结实,造成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稻米品质降低[1]。该害虫也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的主要传毒介体[2,3]。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同时也种植大面积的优质粳稻[4]。该省每年水稻种植面积13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济宁、临沂、济南等地。灰飞虱主要以禾本科作物为食,其大发生已对山东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2007年以来,连续5年在山东省严重发生,对玉米和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2009~2011年,鲁南稻区灰飞虱大发生,造成黑条矮缩病大暴发[5],使当地水稻生产受到严重损失[6]。灰飞虱传播病毒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其直接危害。目前仍然没有防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有效措施,主要还是通过防治其传播媒介灰飞虱。据报道,灰飞虱的吸毒与传毒时间都很短[7],为防止灰飞虱迅速、大量地传播病毒,生产上通常会使用一些速效药剂在短时间内将虫口密度降低,以防止病毒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为更好地利用杀虫剂及时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危害,本研究采用杀虫剂浸苗法测定了即墨稻区灰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吡啶类杀虫剂(吡蚜酮)和季酮酸类杀虫剂(螺虫乙酯)5种类型共8种常见杀虫剂在常用剂量下的速效性,以期为灰飞虱的快速控制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灰飞虱种群
灰飞虱种群于2015年7月采自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稻区,在人工气候室[温度:(27±1)℃;湿度:(60±5)%;光周期:16L∶8D]饲养,期间不接触任何杀虫剂。将灰飞虱成虫接入株高3~4 cm的一周龄圣稻13稻苗中,产卵后2 d,将成虫移至新苗上继续饲养。卵孵化后,待其长至2龄中后期,更换新鲜稻苗。
1.2供试药剂
20%呋虫胺SG,购自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70%吡虫啉WDG,购自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啶虫脒SP,购自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氟啶虫酰胺WDG,购自浙江石原金牛农药有限公司;50%吡蚜酮WP,购自浙江省上虞市银邦化工; 25%噻嗪酮WP,购自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溴氰虫酰胺EC,购自杜邦农化有限公司;22.4%螺虫乙酯SC,购自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1.3生物测定
本试验生测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取圣稻13种子均匀放置在装有培养土的长方形塑料盆中进行培育。待水稻长至2叶期,取出稻株,剪成约15 cm长的稻茎。按照杀虫剂包装标注的推荐浓度用0.05%Triton X-100水溶液[7]进行配制。其中,农药浓度参考农药产商推荐的常用浓度:呋虫胺200 mg/L,吡虫啉70 mg/L,啶虫脒80 mg/L,氟啶虫酰胺100 mg/L,吡蚜酮200 mg/L,噻嗪酮250 mg/L,溴氰虫酰胺100 mg/L,螺虫乙酯224 mg/L。
将稻茎分别在推荐浓度下的供试药剂中浸30 s[9],以0.05%Triton X-100水溶液作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株稻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后,分别放入不同塑料杯中(直径6.5 cm,高度6.7 cm),随后接入大小相等、生理期一致的3龄若虫40头,并将生测小杯移至人工气候室内。接虫1 h后,观察是否有意外死亡,若有,补足40头。接入若虫后定时检查其存活数(12 h内每隔6 h进行检查,12 h后每隔12 h进行检查,至每个重复中灰飞虱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0%以上即可停止检查),用毛笔尖碰触虫体不动视为死亡。
1.4数据处理
计算各农药处理及对照组每个重复的死亡率,并用Abbott公式,计算各组的校正死亡率。利用Gompertz模型公式:Y=α×exp[-β×exp(-γ×X)][10]计算致死中时,其中X为时间(h),Y是校正死亡率,常数α、β、γ可以通过所求杀虫剂在不同时间下对灰飞虱的校正死亡率由DPS软件求得。当Y为0.5时,根据公式所得的X即为该杀虫剂对灰飞虱的LT50。运用IBM SPSS软件检验各组农药所测LT50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灰飞虱在取食24 h和48 h时的死亡率
试验结果显示,在接虫24 h后(图1),呋虫胺与吡虫啉对试虫的死亡率较高(在50%~55%之间),其次为溴氰虫酰胺(死亡率为46.4%)以及氟啶虫酰胺和啶虫脒(死亡率分别为25.4%和27.9%),而螺虫乙酯、吡蚜酮、噻嗪酮对试虫的死亡率较低,分别为12.3%、11.5%和7.3%。
在接虫48 h后(图2),以呋虫胺的杀虫效果最为显著(死亡率达到73.0%),其次为溴氰虫酰胺和吡虫啉,死亡率为68.9%和60.8%。吡蚜酮对试虫的死亡率最低,为18.1%。其余4种农药对试虫的死亡率在30%~40%之间,无显著差异。
2.2不同杀虫剂的致死中时
图3显示,200 mg/L呋虫胺速效性最好,防治灰飞虱的LT50最短(22.4 h),与70 mg/L吡虫啉(LT50为27.2 h)和100 mg/L溴氰虫酰胺(LT50为28.2 h)无显著差异,但显著短于80 mg/L啶虫脒(LT50为 65.3 h)、224 mg/L螺虫乙酯(LT50为68.0 h)、100 mg/L氟啶虫酰胺(LT50为74.9 h)、250 mg/L噻嗪酮(LT50为80.1 h)、200 mg/L吡蚜酮(LT50为86.7 h)。
3讨论
由于灰飞虱是病毒介体,因此杀虫剂的速效性对于遏制病毒的进一步蔓延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5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吡啶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双酰胺类杀虫剂、季酮酸类杀虫剂)8种杀虫剂对灰飞虱的速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吡虫啉与第二代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具有良好的速效性。
本研究测定了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吡虫啉和啶虫脒),其中,呋虫胺、吡虫啉具有较好的速效性,然而,作为同一类的新烟碱类药剂,啶虫脒未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啶虫脒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类害虫[11],从接触活性来看,啶虫脒对褐飞虱活性比吡虫啉低得多[12],因此推测啶虫脒对灰飞虱的速效性较差可能与此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同一类型不同杀虫剂对同一害虫的速效性也存在差异,对于杀虫剂的选择需要初步的生物学测定。
新开发的第二代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具有速效性,该杀虫剂具有良好的输导性和内吸性,可有效防治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同时,它对非靶标的节肢类动物有着很好的选择性,具有非常好的环境安全性[13]。
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吡啶类杀虫剂吡蚜酮、季酮酸类杀虫剂螺虫乙酯的速效性较差。噻嗪酮一般在药后3~7 d 才能出现显著防效[14]。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均会使灰飞虱产生快速拒食作用,但处理后的昆虫在因饥饿死亡之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15]。螺虫乙酯主要杀虫机制是抑制害虫体内类脂物质的合成,因此对害虫速效性不及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16]。
今后,尚需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持效性进行系统研究。将速效性与持效性较好的杀虫剂进行混用,为灰飞虱防治的速效性和持久性提供理论依据。
致谢:在本试验过程中,马浩与赵亚飞同学给予了一定帮助,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顾伯良, 薛萍霞, 施文贤, 等. 水稻灰飞虱转移穗部为害及其对产量损失的观察[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5):7-8.
[2]Gray S M. Plant virus proteins involved in natural vector transmission[J]. Trends in Microbiology, 1996, 4: 259-264.
[3]陈声祥, 张巧艳.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05(1): 97-103.
[4]徐艳博. 山东省灰飞虱发生及其危害规律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陈峰, 朱文银, 张洪瑞, 等. 山东省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及防控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11): 96-99.
[6]任跃全, 高加力, 刘冬梅, 等. 鲁西南滨湖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6):170-172.
[7]徐张芹. 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治[J]. 植物医生, 2006(1):8-9.
[8]王利华, 方继朝, 刘宝生. 几类杀虫剂对灰飞虱的相对毒力及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现状[J]. 昆虫学报, 2008(9): 930-937.
[9]庄永林, 沈晋良, 陈峥. 三唑磷对不同翅型稻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9(3):21-24.
[10]Ge L Q, Huang L J, Yang G Q, et al. Molecular basis for insecticide-enhanced thermotolerance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yata lugens Stal (Hemipera: Delphacidae)[J]. Molecular Ecology, 2013, 22: 5624-5634.
[11]周育, 庾琴, 侯慧锋, 等. 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06, 32(3): 16-20.
[12]邓业成, 王荫长, 李洁荣, 等. 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2,15(1):50-53.
[13]杨桂秋, 黄琦, 陈霖, 等. 新型杀虫剂溴氰虫酰胺研究概述[J]. 世界农药, 2012(6):19-21.
[14]顾林玲. 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的发展研究[J]. 现代农药, 2014(3): 5-10.
[15]顾中言, 徐广春, 徐德进, 等. 稻田农药科学使用Ⅰ.农药的选择原则和农药的田间桶混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8): 112-115.
[16]王雪丽, 卢少华, 刘明杨, 等. 螺虫乙酯及其在刺吸式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 华中昆虫研究, 2014(12):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