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在香港市中心,有一条荷李活道,洋气的街名与电影艺术无关,但却是香港最为有名的古董街,这里是亚洲的艺术品集散中心,云集着来自各方“淘宝”者。随着城市租金的逐年上涨,历史悠久的古董街也瞧瞧发生着变化,原来清一色的古董店聚落中也在近些年出现了当代艺术画廊、创意小店等,成为香港最具艺术气息的街区。
2016年香港春季大拍前夕。早上10点,荷李活道上绝大多数古董店还未开门迎客,而几家茶餐厅已经氤氲出奶茶和肠粉的香味,咖啡馆外的露天位更是座无虚席。:老外三三两两在荷李活道旁的摩罗上街悠闲地晃荡着,几个刚打开摊位车的老板已经开始与询货的人比划着砍价了。
荷李活道因聚集了过百家古董及古董家私店闻名,被国外媒体誉为“一辈子必须走一趟的街道”之一,亦是香港最大的古玩市场。兰桂坊和“SOHO”荷南美食区就在这附近。因此,这条街到了晚上人气最旺,但古董店多数入夜就打烊了,亮着灯的仍然是适合年轻人聚集的餐厅、服装店、酒吧。
荷李活道是香港开埠以来最早辟建的街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844年。因当年长满冬青树(HOLLYWOOD)而得名,中文译为荷李活道,与美国洛杉矶的影城“荷里活”完全没有关系。街道位于太平山脚,太平山曾是贫民区,因瘟疫死了不少人,棺材生意便在这条道上成行成市,以至于今天仍有少数棺材铺赫然立在古董店和茶餐厅中间。
古董店堪比博物馆
过去,香港曾是内地与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繁荣、发达的贸易经济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使香港的古玩市场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古董艺术品店铺鳞次栉比,资金雄厚;古玩艺术品种类繁多,赝品相对较少,这是内地任何一个古玩市场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20世纪40年代,内地社会动荡不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玩商号纷纷迁来香港。一时间,荷李活道、摩罗上街一带的古玩商铺鳞次栉比,繁荣异常。他们的客人主要是海外的古董商,这些古董商从荷李活道进货运至海外出售。荷李活道一旁只能步行的摩罗上街也是一条闻名的古董街,因早年建有印度籍勤务兵宿舍而名。约200米狭长的摩罗上街,开设有30多家古董店。上世纪初期,这里鱼龙混杂,是远近闻名的贩卖、偷盗宝物的重灾区。来往的那些购货的人都像猫一样四处搜罗,又被唤为“猫街”。如今,这里成为合法的文物、古董集散地,但是不是真货就全凭买家自己判断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内地出现文物走私浪潮。据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大劫掠:中国文物流失经历的四次浪潮》描述,那时大量内地古董文物外流,香港成为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这些文物经香港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挪威、丹麦与荷兰,德国、法国更不用说了,直接到香港来进货。也就是这个时期,香港继伦敦、纽约之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许多古董几经辗转,最终流到香港藏家手中。如今,走进荷李活道上一些大的古董店,仿佛进入一个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藏品档次比内地高,赝品相对少一些。更有重达数吨的石雕人、马、大型木雕、泥塑佛像、石刻碑比比皆是,这些在内地博物馆才能看到的文物也堂而皇之地陈列销售。据说就连本港一些艺术馆陈列展出的也都曾是他们的藏品。
日渐高档的艺术社区
近几年来,荷李活道上的古董商们开始面临一些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逐年飞涨的店租。如今,100平方米左右的地铺月租能去到7万-8万港币,如果是靠近中环位置还要贵出一两倍,不堪重负的古董商,就只得将店开到楼上。
那些经营不下去的古董店则被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画廊、前卫创意坊、时尚咖啡店、服装档取代。在一份派发到酒店的香港旅游指南里,荷李活道被定义为最有艺术文化气息的社区之一,指南里形容这个社区如今日渐高档,是艺术工作者和创意的集中地。显然,能为这条街道带来人气的,得靠年轻人更能接受当代艺术及时尚消费。
1973年,苏富比率先登陆香港设立办事处,并举办了在亚洲的第一场拍卖会。佳士得1986年在香港举行首场拍卖。2000年以后,全球多家拍卖行陆续进驻香港。2012年,嘉德、保利两家内地拍卖业旗舰公司同步“抢滩”香港市场,拓展国际客户。香港逐渐成为引领亚洲拍卖行业的集中地。
内地客成购买主力军
过去,拍卖行的客户主要是国际性的,特别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艺术品拍卖巨头,吸引了大量欧美、东南亚以及日本的藏家。而自从内地各城市开放了香港自助游、个人游,尤其是深圳人可以无限期来往香港,便吸引了许多内地的藏家纷纷前往香港“淘宝”。
香港拍卖行逐渐迎合内地藏家的胃口。最受国际买家欢迎的红酒、珠宝拍卖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国古代书画、瓷器、中国当代作品等最受国内藏家青睐的艺术品则大幅攀升。比如,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拍,从成交颧来看,中国艺术品专场与亚洲艺术品专场差不多是平分秋色,但是2011年秋拍,中国艺术品就差不多占了2/3。
受此影响,内地古董收藏升温,价格飞涨,货源奇缺,不少内地古董商人自然看上了荷李活道这块风水宝地,经常在街上转悠入货。1989年就在荷李活开店的恒艺馆少东说,他爸爸王就稳先生以前是找货给海外藏家,现在是找货给内地的。如今的熟客里面,外国人占的比例少到只有一两成。“这几年的趋势在国内,很多新的藏家欲望特别大,竞争力也是最大的,占了7成。”
然而,中国艺术品特别是古董级别的再多也有限,全世界的资源总和是固定的,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关注中国艺术,踊跃购买中国艺术,导致资源越来越少,所谓卖一件少了一件。无论是拍卖行还是古董商都面临找货难的问题。
拍卖行常会上荷李活道的古董店征集拍品。有的古董商无所谓,都是做生意,给拍卖公司通常赚得更多。也有老派一点的古董商会考虑熟客的感受:古董本来就不多,你把它们送拍了,给我的能有好的吗?他们更看重维持一份长久的买卖关系。
除了找货难,以前靠拣漏等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高利润也越来越不可能了。现在资讯发达,大家平台一样,市场发生什么都很透明。有古董商打比方,以前说去外国便宜买了东西在香港卖真的能赚不少钱,但这种事情现在发生越来越少。行业本来就小,真正做古董生意的从来不只靠眼光还要讲诚信,你做得不好,很多人会记得。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