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评

2016-05-14 16:24
英语学习 2016年6期
关键词:拿破仑英国人性格

原文一开头,作者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不人性化”的场面:英国人在瓢泼大雨下镇定自若地观看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上皇家小舰队的阅兵。年事已高的女王与菲利普亲王一直站立着;演唱团卖力地演唱圣歌,任凭头发湿透、眼妆晕开;群众打着雨伞,揣着暖水壶。仪式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写到这儿,笔者觉得有个时髦的词儿很能概括以上场景——自虐狂!然而,这个场景一定很有震撼力,体现了这个民族的鲜明特色及其人民的独特性格。原文作者接着就把上述英国人奋不顾身挑战天公的豪迈表现与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英国人的含蓄内敛(reserve)、坚忍不拔(resilience)与克己隐忍(restraint)等特性联系了起来。

法国著名学者丹纳(H. A. Taine, 1828—1893)在其 《艺术哲学》里提出了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 种族、环境与时代,并指出伟大艺术确实是环境的产物。而国民的性格又何尝不是呢?当然,这里的环境既指气候、土地等自然环境,又指社会风俗、时代风尚等人文环境。原文作者就指出:“英国的天气确实容易激发人们的某种疯狂、自虐般的反抗。”在此,他更多的是把英国人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相连。

接着,作者对决定英国人这种“保持冷静”(即原文中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性格的社会环境或历史氛围追根溯源。据其考察,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1789—1799)与拿破仑战争(1799—1815)的产物,是对当时欧洲大陆情绪放纵的一种反动。作者认为英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是这种性情的祖师爷或代言人,随后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予以效法。法国大革命确实是个群情激昂的革命运动,在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整个过程中,英国都扮演着反法联盟中的重要角色,最终于1815年6月18日由威灵顿公爵所率领的英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此战让这位“祖师爷”成为欧洲最有名的英雄,得到了“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的称号。法国也从起义、革命、战争、弑君、恐怖统治中走了出来,复辟了君主国并恢复了秩序。在世界史上,英国大致属于那种不太崇尚以革命手段改变现状,而注重渐进式改革的民族(这就是政治上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吧),因此它必然会对法国所发生的一切忧心忡忡,甚至认为是一种致命威胁。把这场对法国革命的干预以及最终在军事上挫败法国看成是英国国民性格的分水岭,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从历史来看,当英国人面临严峻形势须承担重大使命时,这种“保持冷静,继续前行”的品行显得尤为突出,如加入反法联盟、参与干预法国革命战争及拿破仑战争、维多利亚时代英帝国鼎盛期、“一战”、大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以及“二战”尤其是伦敦大轰炸(The Blitz)期间及战后的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这种性情在戴安娜王妃不幸身亡时降至最低,整个国家都不再内敛克制,而是让情感尽情宣泄。作者在文章最后坦言,这个陈词滥调已不再与现实相符合。国民的性格本来应该有相当的稳定性,而英国人却能因具体事件在性情的两极之间自由摆动,甚至到了当前,具体事件本身都不能诱导相对统一的国民性表达。于是,英国人的那些特有的性格就成为了“刻板印象”,就如同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希腊人懒散,实在是难以靠得住的了。

不过,大众传媒还是执著于建构类似的套话以满足大众的期待。2011 年获得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个大奖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塑造了一个冷静淡漠、沉默寡言、不露声色的英王乔治六世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否符合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其胞兄爱德华八世却是位不折不扣的“不爱江山爱美人”、情感压倒理智的典型。作为国王的他,宁可退位也要跟离过婚的美国女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管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时代(如道德苛严的维多利亚时代),我们不能否认常常会有些共性(即所谓的民族性格与时代精神),这可以作为我们看待他们的出发点,但共性的单一刻板绝不会涵盖个性的丰富多彩,不能简单地将作为考察和审视他们的唯一终点。

猜你喜欢
拿破仑英国人性格
下期预告 拿破仑:折腾的前半生
猫的性格爪知道
英国人的姓氏
英国人的性格
拿破仑美言惑敌
年销过2亿英镑!!英国人竟然都在买这种玩具……
通识少年·拿破仑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