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宇
若想一睹中国唐宋古建筑的风韵,日本是必不可少要去的地方之一。因为现存日本的诸多古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其代表性建筑有鉴真和尚东渡后率弟子建造的唐招提寺。
同源之水 泾渭分明
通观日本众古寺院的古建筑用材,不仅用材沧桑古朴,而且暴露在外的木材纹理明显、古韵盎然;不似中国的寺院古建,要么金漆彩画,要么残破不堪。另外,日本的寺院常用整洁净雅的枯山水作为点缀。为何中日建筑本是同源之水,如今却泾渭分明呢?
现存日本的古建,大多是由东渡的僧人们于唐宋时期在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时修建的,那时的他们还带去了唐宋时中国建筑、雕塑、酿酒、做酱等许多方面的技艺。尤在宋代,因当时中国盛行的禅宗理念也渐渐传入日本,颇受日本武士的赞赏,遂形成信仰。此时,仿照宋代建筑并被称为“唐样”的禅寺便在日本兴起,如五山寺院等;而受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建筑式样影响所见的日本佛寺,则以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和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为典型。
众所周知,禅宗秉持“一切皆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事情往往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生生不息的因缘聚合过程也是虚幻的。从而形成了所谓“成、住、坏、空”的禅宗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禅宗看来,任何事物都要有多种机缘和合而“成”,少一个都不能成就。即便成就了,如果某些机缘变化了,比如时间、空间、气候或政治、经济等,那么这个事物还会发生变化。能够相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即是“住”,住之后就是逐步发展直至衰败,到达“坏”的阶段。而空即是完结的意思,就是事物最终消失在万物流变的宇宙之中。为此,禅宗提倡简、净、空的思想及审美理念,尽量抛去多余的理论、典籍等,强调人对佛学理论的“悟”要简单,不能强加灌输,棒棍恐吓。
“成、住、坏、空”等禅宗观念体现在建筑上,则转化成了日本对于原始事物的珍惜崇拜,既然事物总是变化的,那就应遵从自然,让事物展现最原始的模样,摒弃人为的强加色彩。
如此一来,对于从东土大唐这块神圣之地传播过来的文化、器物等,日本都非常珍惜,并加以小心保护。所以,建筑所用木材也尽量保持原貌,再破再旧也不丢弃。而这些历经日晒风吹、雨打雪侵后满载着岁月痕迹的木材,又非常符合日本的审美追求——残破枯寂、肌理裸露、质感朴拙。
其实,不单是木材保持本色,日本的建筑也大都“不施丹”——就是不上漆、不画彩画、不施丹青,这不仅暗合禅宗求简的理念,可能也与日本特殊的气候有关。
日本四面是海,典型的海洋性潮湿气候,多见风雨霜雪,潮湿的气候并不适合油漆彩画的披麻披灰——即便使用这些建筑技艺,也会很快被潮湿的空气侵蚀、脱落;而且厚厚的漆灰反而会导致木材不通风,加速其腐烂的进程。
再加上日本是典型的岛国,自身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物资矿产等较为匮乏,又因多年没有外族的迁入、也没有他国文化的浸入与渗透,所以人们的意识多呈现保守状态,生活多保留传统习俗。
主观文化的影响和客观物理的原因使得日本建筑呈现古旧、沧桑的样貌,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一种文化。
建筑用松 家具用桐
不仅建筑如此,家具也是一样。日本新娘出嫁,大都陪嫁桐木家具。因为桐木木纹简单、色泽淡雅、质轻无味,用其做成的家具抽拉方便,置于其中的衣物也可随时拿出来穿,不必提前散味,非常适合存放珍贵的和服,又兼桐木物美价廉,所以桐木在日本被广泛用于家具的制作。日本传统家具的用材,也多选择淡雅者,在制作方面,日本工匠会用棕丝、棕刷等在桐木柜子表面打磨,使木材软硬不同的纤维呈现凸凹不平的立体感肌理,为平滑的桐木增添审美层次。
而中国对古建、古家具、古器物的传统修复理念讲究焕然一新、金碧辉煌,回避残破与陈旧。中国存放衣物的樟木、檀木、花梨木等家具总有各自特殊的香味。
然而,盖房不同于做家具,其对木材的直径和承重能力是有严格要求的。为了保证抽涨力和弹性一样,一幢建筑的结构要选择统一的木材造就。而细观日本古建的用材,则多以本国松木为主,这种木材与中国华北地区的红松较为相似,软硬适中,结子少,风雨搏蚀后呈现行云流水般的纹理。
若在中国,建筑用材则多种多样,如广西著名的古建“真武阁”全部用名贵的铁力木建造,而海南民间则拿黄花梨这样的稀有木材盖房。华北以及东北地区,松木也被认为是建筑良材,如北京的四合院、大宅门,甚至某些宫殿等都使用松木盖房。
中日建筑用材皆喜松木,首先是因为松木不易变形、木材肌理细致、加工性能良好等优点。其次是松木往往材料长可得数丈,且干直,刮风下雨都不会出现散架、裂、折等问题,又有适当的弹性——即便遇见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能发挥减震效果,所以在多震的日本,松木实在是最好的建筑用材。另外,因日本多受资源匮乏的限制以及民族自古崇尚节检、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又有就地取材之便,所以建筑用材以松木为主。
寺院禅静 枯山枯水
除了古朴的松木是日本寺院的一大特色外,“枯山水”便是日本最具特色的景观了。据说,日本的枯山水源于日本的缩微式园林景观,而实际上没有水,且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多现于小巧、静谧的禅宗寺院。
“枯山水”采用小而均匀的白石子在院子里铺平,再用细粑搂成一道一道纹理,有的成直线,有的则成水漩涡般的圆圈。在这些小石子中,放置远近不一、形状各异的怪石做点缀……这种独特的景观能如绘画、文学创作一般,给人的心境带来神奇的力量,正如禅宗的道义一样,尽管看事物的表面苍凉萧肃,但却能表达着深沉的哲理。
可以试想,白色的小石子恰如茫茫大海上的波纹以及远处的云雾,而大石头则如海中的岛屿或陆地。自古以来,以海上作业为生的“东瀛”人民在海上奔波劳累了多日之后,当他们的船只靠岸,脱离海上颠簸与风险,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沙滩上柔软的沙子和陆地,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安定、喜悦感。
不过,最早的传说是,在宫殿或寺院中以枯山水作为点缀的设计是为了防刺客,因为刺客来了踩在小石子上会有声响,能起到报警预防的作用,还能留下破案的脚印证据。而现在,它成了美的装饰,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从内心感受而言,岛屿生存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民族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看起来凄凉悲伤的枯山水恰恰影射了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自律的精神;所以,日本的园林中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
其实,中国唐宋所拥有的辉煌文明都很容易在日本找到遗风印迹或者变种演化,不必说日本的建筑、家具,就连中国的四大名著在日本都有本土化的版本。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越多越多的中国人迫切前往日本旅游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