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
来到活字印刷展览馆的木制大门口,往里望去,一座两头飞角高翘的门楼出现在我们眼前。踏入院门,院广场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就而成,几簇青草从缝隙中顽强地长出来。院子四周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院门正对面的大厅高挂着“国粹菁华”的牌匾,渲染着浓浓的笔墨之气。
展览馆的负责人带着我们走进一间小屋内,光线并不透亮,但我们似乎闻到了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古色古香的老宋体字模所散发的淡淡墨香。时光仿佛一刹那倒回八百年,凝重而沉寂。一张大木桌,几张单脚木凳,都布满了时光留下的裂纹。桌上放着几叠宣纸,一个用草秆和绳子制作的形似鞋状的碾压工具,还有那无数枚引人注目的小方格字,每枚方格字经墨汁的长久浸润,如远古的精灵一般乌黑发亮,又像是经温州文化与汉字魅力的耳濡目染,变得无比亲切。吊灯散发着微显昏沉的橘色灯光,带我们走进了温州的文化底蕴中,看到一旁用宣纸印成的族谱,文化的印痕深深存留在心中。
这是我们的文明和工艺,古老而精湛。墨的气息早已流淌过我们身上的每一处,在我们的内心留下印记,耳熟能详,它注定将与我们相伴——在这美丽的地方。
一位老人为我们展示了活字印刷的操作流程:先拿起几个上好的棠梨木木块,固定在一块模板上,然后静心运气在上面写字形相反的字,古朴典雅。写好后,再拿一把刻刀,左手食指顶住刀把的下半部分,沿着字体的边缘刻入,精准均匀,不消十多分钟,随着木屑的飞舞,一个木活字就刻成了。在印刷台边,老人将一块刻着花纹的乌黑木板放正,把短刷蘸上墨汁,一滴滴黑墨滴落在刻好的图案上,花与鸟的图案上飘出墨香,反复刷涂,然后铺上一张大红纸,用扎好的草秆不停地来回扫动,直到纸背微微渗透出些墨汁来,再揭开,一张祝福字符就完成了。制作的过程,对满脸沧桑的老者而言,神圣而庄严;等待的过程,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场游戏,心中满是期待与欢乐,像是期待着一个最亲近的人的到来。一点一点揭开纸,墨的印痕一点一点显现出来,是一幅画,旁边是黑色的楷书,看起来平凡,却又无比地和谐。一滴墨,一张纸,一点工具,或许很普通,但当这种古老技艺承载着千年文明与文化印痕时,人们的目光便自然而然地再次聚焦,原来我们无时无刻不都生活在其中,却又一直无视着走过。
一方小字,或许比一个人还要有价值;一滴墨,或许比一场雨更能惊起人们的心。活字印刷,墨之飘香,文化之印痕,这份古老的传承是否即将遗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传承多久呢?或许它不再卓越,但请别忘记,那文化的大河在城市与历史中奔腾流过,无法望见,但无法忘记。
我们居住的城市,不应只是一个地方,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像一根绳子,绑着人们在这个城市中的根基,犹如一方刻章,在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给每个人打上印痕,予每个人赖以依靠的精神支柱。
每个人,都在那文化的河流里生活,翻腾着,倾听着。
【边边赞】
参观一次展览馆,能作如此思考、感悟,殊为不易。加上流畅的文笔,灵动的思绪,不失为一篇有文化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