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节点

2016-05-14 19:42张瀚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斯图尔特女巫整本书

张瀚

整本书阅读这一提法始于叶圣陶,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是用单篇短章……退一步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而整本书阅读真正走入课堂却是新课改以后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以说,整本书阅读的观念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整本书阅读毕竟不同于单篇文章的阅读,因其篇幅长,耗时多,且基本由学生自己阅读完成,所以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有三个关节点,分别是读前、读中和读后,这三个关节点把握住了,阅读就能够顺利推进。下面就谈谈如何突破这三个关节点。

一、 读前导引

一本好书就是一座宝藏,但学生轻易打不开,它需要教师引领,打开门,看到里面的瑰丽奇妙。这就需要导引,导引要通过导读课来完成,导读课是一本书开始阅读前的引导课,主要内容有人物介绍、情节讲述、先睹为快、媒体评价等。

人物介绍是介绍作品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描述其特征,叙述其事迹,介绍人物之间关系等。比如《长袜子皮皮》的人物介绍: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一个人住在一座大房子里面,有花不完的钱,能举起一匹马,能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她的鞋子比她的脚大一倍,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她就是——长袜子皮皮。有了这样的人物介绍,教师还没说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书了。

情节讲述有点像作品前面的内容介绍但更具情节性,是用概括的话讲述故事情节,情节讲述意在激发阅读兴趣,在高潮处留下悬疑,切忌透露故事结局。我们可以这样介绍《女巫》:真正的女巫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戴着帽子、骑着扫帚,她们就跟平常人一样,这是最可怕的一点,你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女巫。女巫最恨小孩,她们每个星期都要消灭一个小孩,她们所有的时间都在预谋怎样杀掉小孩。(孩子的心开始发抖,不住地倒吸凉气。)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女巫,有的国家多,有的国家少,但是没有哪个国家没有,英国有100多个。(继续害怕,但是怀疑:这是真的吗?)我说的每件事都是真的,千真万确,都是事实。我姥姥就见过真正的女巫,她知道有5个孩子被女巫杀害了。第一个女孩被一个女的带走了,再也找不回来。第二个女孩变成了白鸡,还每天下蛋。(学生:真的吗?)第三个女孩到画里去了,一直到50年后突然消失了。第四个小男孩就在姥姥家对面,有一天变成了石头,现在还在他家门口呢,可以随时去看看。(学生有点信了。)第五个——第五个你们自己看吧。

先睹为快是选取精彩的一两段内容提前交给学生阅读,最好的形式是教师朗读,满足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渴望,形式像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精彩片段。

媒体评价主要是介绍这本书的荣誉、地位和各方面的评价,特别是教师本人和过往学生的阅读感受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媒体评价也可以有负面的和有争议的评价,造成冲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判断。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这部书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很无聊,就是胡说八道,也有人说‘不朽的爱丽丝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令人喜爱的孩童形象(马克·吐温),这本书是‘才华横溢的胡说八道。”

教学中人物介绍、情节讲述、先睹为快、媒体评价这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如果能加上一些声像资料,效果会更好。

导读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打开阅读的路径。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引,比如:阅读前先通过封面、封底的内容介绍和相关评价了解基本信息,通过目录和人物表了解故事脉络;阅读中需要持续阅读,遇到问题也不要随便停下来,运用跳读、猜读等方法继续阅读,最好在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两周)内集中看完;读完以后可采用沉思、回读、摘抄、写读后感、讨论等方法沉淀、积累。

二、 读中推进

自读是整本书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唯有学生自己能读书才有阅读的真正落实。但是自读又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为教师指导的缺位,自读往往变成放任自流,结果是读与不读、读多读少、读好读坏全靠学生自觉。好的阅读是持续的,只有持续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才是真阅读。持续阅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兴趣,二是时间。最大的兴趣来自阅读本身,即从书中获得乐趣。只是有时光靠书本身的趣味未必能让学生持续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读中持续激发:你读到哪了?哪些内容你很感兴趣?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享有意思的情节、人物,疏通阅读的问题。有的教师在阅读的不同阶段设计阅读推进题指引学生阅读。比如《精灵鼠小弟》,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推进题:(1)斯图尔特有很多冒险的经历,一天早上,斯图尔特起来练腹肌,不小心被卷进了窗帘。野茉莉悄悄地把斯图尔特的帽子和文明棍放到老鼠洞外。结果全家人都以为斯图尔特钻进老鼠洞里去了,他们想了哪些办法解救他?他有没有获救呢?(2)斯图尔特有一次得了重病,病好之后想去滑冰,可是出门就遇到一条狗。它吓得躲进垃圾桶,结果垃圾桶被倒进垃圾车,斯图尔特和这些垃圾一起被倒进了大海……他获救了吗?有的学生仅仅靠激发还不够,需要督促检查,要规定阅读的量(时间和页数),定期检查。

激发阅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大声朗读,可以每天或每周给学生读几页,可以连续读,可以跳着读,可以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自己阅读,还可以朗读精彩的段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时间是阅读的基本保障,教师应利用课内午读和阅读课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减少作业量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有效的阅读要从课外走进课内,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 读后交流

学生读完一本书最想做什么?回味(与自已对话)、交流(与他人对话)、重读(与作品对话),其中交流实现了与自己、他人与作品三重对话的连接。

儿童读完一本书希望跟同伴交流阅读的乐趣:这个故事很好玩(好笑、伤心),我喜欢(不喜欢)故事里面的某个人物,喜欢这个地方,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有一个地方我没有看懂,这个故事到底想讲什么呢?等等。这种交流首先是倾诉,学生要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说出来,在倾诉中感情得到宣泄。其次在交流中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认识。交流是复述,是对故事的回顾,是对作品的评价,在这种自由的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思想,同时还吸取了别人的想法。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说:“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书,是一条线,是自己原有经验加上解读书籍所得的新经验。两个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圆;一圈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球,不但能听到除自己之外的第二种看法,还可能有反面的看法、侧面的看法。”读者可能会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从而修正自己,也可能会在讨论中解决自己的疑惑。有些作品主题复杂而深刻,更需要讨论来梳理和明确。第三,交流促进重读。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了更多的发现、更多的疑问和更多的乐趣,这些都需要在重读中一一去印证、去消化、去吸收。

读后交流的内容一般有情节、人物、语言、主题等几个方面,交流的形式有阅读记录卡、情境表演、思维导图等多种。

交流的基本形式是对话。教师在组织交流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问题,一个好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的交流欲望。问题的引入要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感受力强,想象力发达,更适合体验性的话题。高年级同学理性思维开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适当讨论一些思辨性问题。比如《爱心树》,这个故事适合不同年龄的读者,但他们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学生更多地看到大树的给予和男孩的自私,而高年级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付出和索取、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等问题。低年级学生的讨论可以这样设计:(1)你记住了故事中哪幅图?哪句话?(2)你喜欢大树吗?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喜欢男孩吗?想对他说什么?(3)你想起爸爸妈妈和自己的一些事情了吗?说来听听?高年级学生则应有所不同:(1)读完这个故事心情怎样?说说为什么会这样。(2)你同意大树的做法吗?你要是大树会怎么做?你想对男孩说什么?(3)你认为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交流时教师要做好回应,鼓励学生实话实话,把话题引向深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读,整本书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爱阅读的教师才能教出爱阅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董菊初.叶圣陶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 佩里·诺德曼,梅韦斯·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陈中美,译[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3] 方素珍.绘本阅读时代[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4] 赖凤英.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行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斯图尔特女巫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对谈过的每一任真心相待
萌女巫与魔法猫
萌女巫与魔法猫
萌女巫与魔法猫
如果恨一个人,就给他2000万
萌女巫与魔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