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妈
我和米爸有个共同的兴趣,玩蛐蛐。谈恋爱那会,人家晚上小情侣都去电影院,而我俩却钻棒子地,可别想歪了,我们是去逮蛐蛐。
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兴趣班,“早教班”这三个字也根本不存在。一放学,约上几个小伙伴,直奔学校后花园,三下五除二就把人家那些花盆掀个底朝天。把花盆下的蛐蛐逮出来,放进小纸包里,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哪怕每一次都会被传达的老大爷胖熊一顿。
找个安静的地方,把蛐蛐从纸包里倒出来,拔个狗尾巴草,在蛐蛐的门牙上一扫,一对蛐蛐就咬上了。
那时候,我是玩蛐蛐的孩子里唯一一个女孩。亲爱的母亲大人又把我的头发剪得很短,活脱脱一个假小子。当别的小女生怀里抱着洋娃娃的时候,我手里却总抓着个蛐蛐。成年后,朋友们都说我不像女人,做事太泼辣,我想这应该是当年玩蛐蛐留下的后遗症吧。
小孩子天生好胜,斗蛐蛐无疑是个好游戏。斗赢的孩子,高兴之余也在探寻为什么这只蛐蛐那么厉害;斗输的孩子,仔细研究为什么自己的蛐蛐不厉害,是分量不够,还是别的原因。这期间,观察力、专注力都得到了锻炼,也激发了孩子们找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玩蛐蛐,虽然称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兴趣,但是却一直伴随着我和米爸从童年到现在,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我小时候没上过任何兴趣班,也没啥特长,钢琴不会弹、唱歌跑调、跳舞顺拐。但是我也有个小优点,遇到困难,我很少着急,也不慌神,先想解决办法。回头仔细寻找问题点,逐步击破,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从来都没有因为解决不了一件事而放弃解决。也许很多人说这叫执着,但是我觉得这叫毅力,而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来源之一就是童年那会儿对玩蛐蛐的执着。
有一次,我在老家逮了一只大个儿的蛐蛐,行话称这种蛐蛐叫“长脚青大头”。拿到小伙伴面前炫耀,原以为我的“长脚青大头”能PK掉小伙伴们带来的所有蛐蛐,谁知第一场就被KO(打败)了。
这么大的一只蛐蛐,怎么如此不堪一击呢?
我拿着“长脚青大头”,找到生物老师。生物老师是个老学究,戴着一副N多圈的黑框近视眼镜。他看了看,皱着眉头说了句,“这蛐蛐身上有虫啊!”,就没再说出个四五六,毕竟他不是研究蛐蛐的专家。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看,“长脚青大头”的背上确实有个小红点,难道这就是虫子?那时候还没有百度,更不能在微信朋友圈求助。我只能趁着周末去图书馆翻资料,记不清用了几个周末,只是依稀记得图书馆的阿姨每次都对我说,初中生看的书籍在那边,这边的书都是搞研究的!最终在一本写蛐蛐的社科书中,找到了蛛丝马迹。那个小红点叫做红蛉,专门生长在蛐蛐身上的一种寄生虫,靠吸取蛐蛐身上的营养来生存。我想这也许就是“长脚青大头”被“秒杀”的原因吧!
米爸是个对小动物和孩子超级有耐心的人,这也和玩蛐蛐分不开。他玩蛐蛐比我要痴迷得多。小时候,他就知道逮了蛐蛐斗,斗输了,就扔。后来高中那会儿,他拿着蛐蛐去找一位老大爷斗,每每都是败兴而归,后来大爷告诉他,其实蛐蛐的输赢,和“养”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好像人要是有力量,那肯定是平时吃得棒、睡得好。
从那以后,米爸就研究上了养蛐蛐。
把这些“小祖宗”从野地里逮回来,放进用普洱茶浸泡好的蛐蛐罐儿里,配上食碗、水碗,这就算给它们安上家了。高中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年,米爸都会养50多只蛐蛐,你可别小看了这50只小东西,伺候它们,那可是需要3到4个小时呢,而且是每天呢!
做饭,煮小米、蒸燕麦、磨豆粉,每只蛐蛐都会有自己的口味;清罐子,就是给它们收拾房间;给每只蛐蛐洗澡,带它们出来放风……50只蛐蛐就要重复50遍,如果没有耐心,可想而知了。米爸的耐心就是从养蛐蛐中培养出来的。
除了这些,米爸还研究上了人工繁殖蛐蛐,把当年带有蛐蛐卵的土壤保存起来,通过高温高湿的环境,促使蛐蛐卵提前破壳,这就是人工养殖技术。如今,我们家是四季有蛐蛐。
邻居家的孩子还不到三岁,就学上了钢琴。有时候到了晚上,不熟练的钢琴声、邻居家孩子的哭声、家长的训斥声,再加上我家的蛐蛐叫声,混成一片。我说,也让咱闺女去学点乐器吧,培养点兴趣。
第二天,我的这个念头就打消了。带女儿小米去朋友楠家吃饭,他家的钢琴几乎闲置了,我说:“送给我们吧,我想让小米学弹钢琴。”
楠很痛快,说:“只要你别嫌弃旧。”
钢琴确实有些旧,琴键旁的木头沿儿上有一道一道的划痕,我问:“这是怎么弄的?”
楠不好意思地说:“小时候,不好好练琴,我妈拿鸡毛掸子抽的,原本是抽我的手,我一躲,自然抽到钢琴上了。”
“学琴是很枯燥的。”我说。
“我根本不喜欢,是我妈硬逼着我学的。”楠反驳我。
那一刻,我瞬间放弃了让小米学钢琴的念头,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我不能像楠的妈妈一样。
兴趣,应该由孩子来决定,而不是父母。
如今,小米才三岁半,已经女承父业,爱上了捣鼓蛐蛐。每天晚上,她会和米爸一起给蛐蛐们做饭、清理罐子、洗澡、放风。米爸会一边做,一边给小米讲述关于昆虫的知识,这也算寓教于乐了。
有时候,带着小米出去玩,她会盯着一个东西发呆,比如树叶、动物园的动物、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头……然后一股脑地问我们很多问题。我们恍然大悟:她那是在观察它们呢!
我想这就是孩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吧!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永不停息地问为什么,是“玩蛐蛐”带给小米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