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中国化工将把旗下的装备板块企业按照克劳斯玛菲的理念、流程、标准进行再造和结构性改革,而克劳斯玛菲是这一过程的主导者。
随着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德两个工业大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又一次引起各界关注。大多数人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大名鼎鼎的汽车品牌在中国落地生根以及在中国制造业中处处可见的高精尖工业机器,还有传说中的德国“工匠精神”……当然,“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对接是时下最热门的概念,而中国化工正在试图通过两者的对接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从宣布并购到启动深度整合仅四个月
今年年初,中国化工宣布以9.25亿欧元并购德国克劳斯玛菲集团(Krauss Maffei),这是中国在德国的最大一笔投资,4月29日这笔并购已顺利交割。
中国化工是海外并购的投资高手。官网资料显示,中国化工此前已成功收购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意大利等国的8家行业领先企业,包括“轮胎中的普拉达”倍耐力(Pirelli)。此次,中国化工从宣布并购、交割到启动深度整合,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并购交割两周后,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首席执行官弗兰克·斯蒂勒(Frank Stieler)就带领他的管理团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旗下的化工装备板块对接整合,双方均对未来的合作表现出勃勃雄心。
并购并非“拿来主义”
这笔中国在德国的最大一笔投资为何花落化工业?中国的央企花这么大一笔钱并购克劳斯玛菲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成本高企、产能过剩、传统优势逐步消失的当下,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并非引进一项先进技术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用先进的理念和运营模式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造,提高效率,激活潜力。随着低端制造纷纷向周边国家转移,中国制造业升级压力日渐加大,制造业的生产机器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企业“走出去”早已不是单纯的“买买买”,从新技术切入,用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倒逼结构改革,激活市场,成为很多企业海外并购的新思路。
如果把汽车仪表盘、医药胶囊、无人机翼展等五花八门的部件产品比喻成“蛋”的话,那么克劳斯玛菲生产的机器就是那只下蛋的“鸡”,而且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为他们下蛋的是“鸡”“鸭”抑或是“喜鹊”以及24小时维保服务。“就像那只下蛋的鸡一样,整个克劳斯玛菲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维保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一个复杂、精密的信息化和制造的高度融合系统,这个系统是有生命的,它流淌的是德国精密制造的血液和先进制造的基因。”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任建新说,“德国工业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的并购不只是拿来技术和品牌那么简单。确切地说,这次并购是把中国化工旗下的装备板块企业按照克劳斯玛菲的理念、流程、标准进行再造,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而克劳斯玛菲是这一过程的主导者。”
中国化工旗下的化工装备制造板块目前主要生产橡胶机械、化工装备、零部件等,但分散在多家企业中,组织松散,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技术含量、服务质量均有限,甚至存在内部竞争的现象,在国内红海中勉强生存,在国际市场上籍籍无名。
为了与克劳斯玛菲实现对接,中国化工首先对旗下装备制造板块进行了组织变革,把旗下分散的企业和产品梳理到三个事业部,即整机事业部、零部件事业部、维保事业部,对应克劳斯玛菲的组织架构,以期实现更好更快的对接。
任建新指出,本次收购的一个重点,就是继续保留克劳斯玛菲的运营模式,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克劳斯玛菲的供给理念,不再是我们能生产哪些产品,而是客户需要我们组织生产哪类产品和服务组合。”按照“倒叙”和“组合”的思路去理解技术、产品、服务和产能,并通过配套供应和技术转移,更加专注于产品的精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也正是对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中国化工和克劳斯玛菲一起共梳理了9个工作模块37项整合举措,共同研发、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物流和营销网络共享等都将陆续展开。例如,中国化工企业可成为克劳斯玛菲在中国市场的配套供应商,充分利用产能的同时降低克劳斯玛菲的生产成本,并实现相应技术转移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对于克劳斯玛菲,对接和整合并不只是单向的输出。正如很多欧洲企业的中国故事一样,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弗兰克·斯蒂勒指出,首先,中国化工的机械制造业务可以借助克劳斯玛菲在全球的成熟网络和品牌,实现全球市场突破;其次,克劳斯玛菲可以借助中国化工获得进入大中华区市场的渠道,在亚洲这个全球制造基地获得市场份额的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李晓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国外传统制造业行业的一些老牌企业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效益下滑,受到包括股东在内的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谋求并购机会;另一方面,随着低端制造纷纷向周边国家转移,中国制造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正是中国企业和欧美制造企业频频互抛橄榄枝的重要原因,2015年中国共对德国企业发起了36项并购,创下纪录。李晓华说,可以预见,克劳斯玛菲所在的橡塑挤出成型设备、反应过程设备将在中国的下游制造厂商设备升级、产品升级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市场想象空间很大。但李晓华也指出,双方的整合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双方管理文化、人和人之间的磨合,但中国化工毕竟在以往数年间有过多次成功海外并购和整合经验,他对两家企业整合的前景很乐观。
弗兰克·斯蒂勒说:“我们受到了中国化工的信任,作为整合的主导方,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体验,我相信克劳斯玛菲将帮助中国化工顺利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德国汽车的轮胎将更多地产自中国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