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落地有多难?

2016-05-14 14:39张利娟
中国报道 2016年7期
关键词:土壤环境落地大气

张利娟

“土十条”意义重大且亮点纷呈,它的出台似乎给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土十条”的落地却并非坦途。

不久前,常州市外国语学校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等症状,个别人还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让人不寒而栗。后经证实,这和与学校仅有一路之隔的常隆污染地块有关,该处正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农药厂、化工厂。

事实上,常州市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并非个案,近几年接连出现的“毒地事件”使土壤污染越来越被关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点位超标率高达16.1%,总体状况堪忧。

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业内称为“土十条”。这也是继2013年、2015年发布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之后,国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全面战略部署。这意味着继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后,土壤污染将成为我国重拳治理的又一领域。

亮点纷呈

“土十条 ”起草工作始于2013年5月,经过“五十易其稿”,终稿共 10条35款,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禁用高度、高残留农药等231项具体措施,并提出具体工作目标。作为我国应对重点环境问题的又一行动纲领,“土十条”可谓亮点纷呈。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指出,我国过去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弱,为了更好地做好土地安全利用,“土十条”在土壤环境保护的很多方面均有突破。

在业内人士看来,“土十条”主要有六大突出亮点:一是重视土壤环保的调查、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能力建设。“土十条”第一条即提出,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2018年和2020年底前,分别查明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等。二是高度重视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推进依法治土。与大气、水污染防治一样,依法防治土壤污染迫在眉睫。三是突出土壤的分类、分用途管控,确保用地安全。“土十条”明显体现出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的治理思路,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四是以风险管控为主线,防范好土壤污染风险。“土十条”明确提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五是开展修复,加强技术。“土十条”明确了土壤治理与修复的主体为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求各省区市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六是建立明确的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手段在土壤修复与治理中的作用。“土十条”对污染地块治理和修复责任界定提出明确要求,其治理和修复责任将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落地困难重重

“土十条”意义重大且亮点纷呈,它的出台似乎给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土十条”的落地却并非坦途。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开展过的相关调查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但由于调查时间跨度大,调查方法不统一,调查精度难以满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的需要,亟待开展更高精度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因此,“家底不清楚”成为“土十条”落地遇到的首要难题。

“我国土壤环境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阻碍‘土十条落地的一大难点。”董战峰告诉本刊记者,“目前,我国尚没有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另外,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肥料、饲料、灌溉用水、农用污泥、农膜、农药包装等相关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

在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看来,“土十条”要落地生根,需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土十条规定‘谁污染、谁治理,但过去一些污染企业和个人都找不到了,只能政府负责。可是政府没有那么大财力,那么社会资本如何引入、它的回报是什么都应该明确。土壤修复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十条对资金只作了原则性规定,离资金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亟需出台一系列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除了资金难题,各方责任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合力也是“土十条”落地的一大难题。土壤污染防治涉及环保、科技、工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因此,能否真正解决前期的方向难题仍是个未知数。

防治如何落实

“土十条”发布后,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日益引起全社会广泛重视。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益指出,由于土壤污染的自身特点,导致土壤污染治理相比大气和水而言,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投入更高、效果更慢。因此,在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时,避免照搬大气、水污染治理思路和技术路径,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污染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土壤污染防治思路。

众所周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涉及的不仅是土壤污染物本身,更与水和气外源、自身健康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表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需要有全局观念,首先应该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物链安全的关联,其次要加强与“大气十条”“水十条”的衔接,再者需要将土壤防治行动提高到土壤健康建设的高度。

“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过程应以预防为主,对环境质量尚好的土壤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预防其受到污染是必须坚持的优先策略。二是风险管控。将风险管控贯穿始终,坚守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底线。三是切断来源。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要以切断污染来源作为基本前提。四是协同治理。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实现全链条、全要素闭环管理。同时,要发挥市场作用。另外,需要尽快完善土壤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等。”董战峰说。

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刘正军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谁的效率高、成本低、专业化程度高,就由谁来建。引入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检测结果更准确,更有利于第三方监管,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猜你喜欢
土壤环境落地大气
大气的呵护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环保部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
法律何以难落地
大气的小“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