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在空间碎片清理领域“再进一步”。“长征七号”此次搭载的“远征1A上面级”,是一种能够独立自主飞行的空间飞行器。“远征1A上面级”将5项6个载荷送入各自的预定工作轨道,其中包括“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遨龙一号”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将在太空抓取废弃卫星和其他大块碎片,并将它们带到大气层进行烧毁。
中国在空间碎片清除、空间站建设等需求牵引下,空间机器人及空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未来还将在空间环境治理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来源:中国新闻网)
首个“机器人婴儿”诞生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家们创造出新技术,可以让机器人通过WiFi网络进行“交配”,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产生机器人后代。这一技术旨在通过类似有性繁殖的过程创造出更智能化、更先进的机器人。今年6月,首个“机器人婴儿”诞生。这标志着“工业进化”新时代的开始,机器将可以自主操作,并进行繁殖。(来源:国际在线)
全球首架3D打印飞机亮相柏林航展
空中客车公司成功造出了世界上首架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飞机,这架飞机日前在柏林航空展上亮相。据悉,空客公司打印出的这架小型无人机名为“索尔”(Thor),全长不到4米,仅重21公斤,外形就像迷你版的空客客机。(来源:和讯网)
中国首列永磁动力单轨列车试跑成功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永磁动力单轨列车在青岛试跑成功,正式下线,这象征中国在跨座式单轨列车的重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款永磁动力单轨列车的最大亮点,是新车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加速更快,而且制动时能把能量反馈回电网,节能达10%以上。
除了独特的动力系统,新车还有全新的转向架,爬坡能力强,噪音比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低。车体采用新型高强度铝合金材料,结构强度比现行标准高近一度。车窗也首次使用新型纳米陶瓷膜,能隔绝紫外线,隔断97%的红外线。空调风道喷覆了抗菌、抗病毒的纳米材料,令空气更健康;为了提高防火能力,还首次加装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列车满足世界上最严格的防火标准,高温耐火时间达30分钟以上。(来源:凤凰卫视)
智利将建全球最大地基光学望远镜
天文学家于5月25日签署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协议,共同建设全球最大的地基光学与红外线望远镜,望远镜将在智利赛鲁阿玛逊斯山上建造。望远镜的穹顶将有80米高,重量达5000吨,并且其占地面积将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相仿。该望远镜的移动部分将有3000吨重,用于支撑镜面。该结构将包含70千米长的电缆和3000万个螺栓,并将耗费480万工时进行设计和建造。(来源:《中国科学报》)
内置核电池:让人造心脏跳动一个世纪
人工心脏的能源依靠的是电池,但每一粒电池工作寿命只有两年。美国国家心脏研究所和原子能委员会十多年来一直在尝试设计一颗核能心脏,日前,他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尝试用钚238来为人造心脏提供能量,这种元素的自然放射衰变能使它发散出长达一个世纪的稳定热量,从而推动血液在人体中流动。
但要真正将核能人造心脏移植到人体中,还需要设计出不被人体排斥的机械泵,并结合一种安全有效的装置来将热量转换成能量。(来源:新浪科技)
“人脸+指静脉+虹膜”ATM全球首发
日前,我国推出全球第一台集人脸、指静脉、虹膜三种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于一体的ATM,即便你没带银行卡、甚至忘记密码都没关系,只要提款人的脸、手指、眼睛还在,就能用这款ATM取现金。
随着全球ATM产业不断向“智能”型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成为身份识别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对公共安全的加强,现代人对身份安全性的追求加剧,基于人类自身生物特征的安全识别必将成为身份认证的主要方式,届时将彻底告别密码。(来源:安防知识网)
中美科学家开发新技术破解“白色污染”
中美科学家近日宣布在降解聚乙烯废塑料方面取得突破,不仅为解决被称为“白色污染”的废塑料污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而且降解产物还可用于生产清洁柴油,促进碳资源循环利用。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利用交叉烷烃复分解催化策略,使用廉价的低碳烷烃作为反应试剂和溶剂与聚乙烯发生重组反应,有效降低了聚乙烯的分子量和碳链长度。接下来,他们将研发更高效、更稳定、可回收的低成本聚乙烯降解催化剂。(来源:《科技时报》)
告别刷碗时代?意科学家研发出疏水材质金属
日前,来自意大利的一群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具有自洁且抗菌属性的金属材料,这将终结人类的刷碗历史。这种材料在激光的加工下,会在表面形成一种致密的十字交叉纹理,具有极强的疏水性。与我们的常规认知不同,这个疏水材质金属所设计的方法并不是打造一个更平滑的表面,而是将一些复杂的纹理刻入材料的表面。当然,制造出真正的“不粘锅”的这一进程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来源: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