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伦敦南岸的迪士尼

2016-05-14 16:11梦珂
上海戏剧 2016年7期
关键词:环球剧场舞台

梦珂

都铎华服混搭电音摇滚,色彩斑斓的霓虹闪烁,看到那块诱人的、闪烁着红光的招牌了吗?“Rock the Ground!” 在那霓虹招牌下向你频频挥手的却不是浓妆艳抹的应召女郎,而是这世界上最“传统”的舞台之一——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至少,在Emma Rice接任成为环球剧场第三任艺术指导之前,它都一直是这么宣称的。从1997年开幕至今,环球剧场一直致力于原汁原味的莎剧,伊丽莎白时期的服饰,伊丽莎白时期的配乐,伊丽莎白时期露天剧场那种吵吵嚷嚷的氛围和空气中弥漫着的麦芽啤酒的香味——甚至在票价上环球剧场也力求还原。在莎士比亚时期,最便宜的中庭站票只要1便士,而现在是5镑。400年只通胀了500倍,也不算太糟,是吧?前两任艺术指导也有着深厚的“莎学”渊源,尤其是第一任Mark Rylance(1997-2005)得到过3次托尼奖和2次奥利维尔奖,最近更是加冕了小金人,被誉为是“他这一代最伟大的莎剧演员”。第二任总监Dominic Dromgoole(2005-2016)在加入环球剧场之前,也在老维克剧院(Old Vic Theatre)有着丰富的导演经验。在两位艺术指导及诸多演员、学者的努力下,秉持着正统英国莎剧的理念,这个坐落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木质圆形剧场(“The Wooden O”)也逐渐声名鹊起。对普通的游客、观众而言,这里是朝拜莎士比亚的圣地,是离这位诗人剧作家最近的地方。而在业内,全部由男演员出演的《第十二夜》和《理查三世》获得了托尼奖的认可,更进一步奠定了环球剧场“正统莎剧”的声望。

而这样一个用将近20年的时间累积起来的声望,在新一期艺术指导的眼中,更像是一副枷锁,桎梏着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剧场。那么,更斑斓的色彩、更炫目的灯光和更热闹的音乐,和这个古老剧场究竟相性如何?摇滚电音吉他代替了轻巧愉悦的文艺复兴音乐,伴随着“Rock the Ground”霓虹招牌,环球剧场的“志愿者”像一群吵吵嚷嚷的游客,由导游模样的昆斯(Lucy Thackeray饰)率领登上了舞台。“啊!光芒万丈的缪斯女神呀,你登上了无比辉煌的幻想的天堂;拿整个王国当做舞台,叫帝王们充任演员——欢迎来到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请关掉您的手机,请不要偷摄偷录!最后,各位,玩得愉快!”融合了《亨利五世》的开场白和舞台开演提示,《仲夏夜之梦》的故事从雅典搬到了伦敦,织工波顿、木匠昆斯一行人则统统变成了环球剧场的志愿者。Emma声称要把环球剧场变成整个伦敦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从这开场白来看,深以为然。先不说别的,光是这服装,就已费尽心思。服装设计师Moritz Junge通过服装将《梦》中的三个世界进行了区分:在华丽的仙后世界里,提坦尼亚(Meow Meow饰)身上的华服虽仍是都铎样式,但那大胆的抹胸蕾丝和浑身的亮片似乎更适合拉斯维加斯的的秀场。她坐在堆满彩色鲜花的圆桌上,被她(都是印度裔和非洲裔的)同样色彩艳丽的精灵们簇拥着。在现实世界里,赫米亚、莱桑达和德米特里斯仿佛出身于伦敦普通中产家庭,穿着与我们无差异,让这个关于爱与错爱的故事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最后一个世界,雅典工匠们组成的业余剧团——开场时那群“志愿者”——统一身着环球剧场专属LOGO的服装和围裙。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提升剧场知名度和口碑的营销手段。

当然,同样是营销手段,它和贯穿了整部剧的宝莱坞舞蹈、电音摇滚仍然不是一回事。《梦》剧是一部莎士比亚假以自嘲戏剧产业的作品,它的戏中戏元素蕴含了丰富的再创作性。在这一点上,将剧本中的雅典工匠们替换为环球剧场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成功且有意义的尝试,不仅复杂了表演的层次,同时也强调了这个舞台“亲民”的风格。“不管你是游客还是当地人,成人还是儿童,学者还是演员,开心起来,参与进来吧!”仿佛透露出这样的气氛,Lucy Thackeray带着明显可辨的东伦敦口音,扯着她的大嗓门就像快嘴桂嫂,或任意一个那时期热情的小酒馆老板娘一样。Ewan Wardrop扮演的“保安”波顿是唯一的男性,他夸夸其谈、自认无所不能,总想要在女性员工面前显摆自己,这也和波顿这个人物好大喜功、想要独揽一切角色的台词一一呼应。在这个业余剧组中,最有男子气概的反而是由Margaret Ann Bain扮演的女版弗路特。当帅气中性的她被要求出演女主角提斯比一角时,弗路特对角色的拒绝其实可以诠释为一个她对女性气质的拒绝。所以戏中戏里我们看到,原本应该是楚楚可怜的柔弱提斯比,竟然追着狮子满场乱跑,爆头痛打。

可惜的是,戏中戏却没有真正把戏做足,尽管某些细节让这出“悲伤的喜剧”《皮拉摩斯和提斯比》显得非同凡响、前所未闻:裁缝(Nandi Bhebhe饰)扮演的月亮穿着登月服,手拿气球;铁匠(Alex Tregear饰)扮演的墙壁则像是一大块水泥做成的三明治;而那个被提斯比满场追着跑的狼狈狮子(Edith Tankus饰)更像是跑错片场的迪士尼动物,又像是NBA赛场的篮球宝贝,挥舞着斑斓的彩球,跳着可爱的舞蹈。这个剧中剧就像一件打满了花哨新潮补丁的破衣服,观众只记住了补丁的颜色和图案,却遗忘了这件平淡无奇的衣服本身的款式风格,也忘了穿衣服的人长什么样。而《梦》的戏中戏,可以是荒谬的,可以爆笑的,可以是歇斯底里的,甚至可以是低俗的——但不可以是平淡无奇的。在两对情侣的爱恨纠葛都烟消云散尘埃落定后,它理应掀起另一轮高潮,更应该连接起两个似远又近的世界:舞台与观众。虽然Emma用声光效果和炫目的舞台来讨好观众,用各式各样的混搭元素把它变成一场献给游客的秀,它却没能真正打通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它没能让观众去理解,这仲夏的“梦”里,并不仅仅只有歌舞与笑话。

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新艺术指导对环球剧场这个特殊的舞台缺乏真正深刻的理解。它在落成之前已经历经二十多年研究,其目的并非为了“复制”(replica),而是为了“重构”(reconstruction)。学者们甚至称呼它为“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建筑的任何资源,对文本进行再挖掘和再诠释。通过这个“正统”的伊丽莎白舞台,从而赋予文本“现代”的意义。“任何资源”,包括天气和观众。所以当一场仲夏的瓢泼大雨不期而至,而舞台上恰好是《亨利六世》的玫瑰战争,战争让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本质,和雨水一并让观众觉得寒彻心扉。又或者是,当麦克白得知夫人已死的时候,一只鸽子恰好空降舞台,并且在舞台正前方神气地走来走去。麦克白看着它,说“生命不过是行走的影子”,就好像是它让他领悟了生命全部的荒诞。然后他静静地等待着鸽子飞走,才对着观众说出最后一句“然后我们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知道,在每一部莎剧中,总有那么一两个角色承担着其他角色所不具备的戏剧作用,他们抑或是剧作家的“嘴”如《暴风雨》中的普洛斯佩罗,亦或者是观众的“眼”如《哈姆雷特》中的霍拉旭,又或是剧作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比如《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派克。当这些角色站在环球剧场的露天舞台上时,他们没有聚光灯也没有扩音器,有些时候甚至也没有其他演员和他们对戏——他们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在这样一个舞台上他们不得不和观众对话,和他们交流。《梦》里好人派克的那段独白尾声,和麦克白的那番独白,究竟差了多远呢?“倘若我们演员冒犯了你,不妨把这个愚蠢可怜的故事当成一个梦。所以给我些掌声吧,如果我们是朋友。”它们其实根本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同样是在这个剧场里这个舞台上,观众和演员能共同抓住的那些个最宝贵的瞬间。在Emma Rice的《梦》里,这些瞬间却消失了,演员与观众情感上的亲密共生,无处可寻。Katy Owen扮演的好人派克身患多动症上蹿下跳,像个性欲发泄不完的旺盛青年,总是盯着任何生物的两腿之间,也只顾着在讨好冷酷的仙王奥伯朗(Zubin Varla饰)。比起演员,她更像一个身形灵活的杂技演员。

就像环球剧场的其他所有表演一样,这场《梦》也在吉格舞(Jig)中落下了帷幕,观众掌声雷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Emma Rice才是对的,因为她确实讨好到了这些购买五镑站票的观众。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需要“鱼子酱的诗篇” ,一如哈姆雷特所言,“只对色情笑话和吉格舞感兴趣”。而竭力讨好游客的背后,是没有国家资金支持的现实(资金来源依靠捐助和演出收入),和传统文化挣扎在艺术性与市场化之间的永恒困境。如果说第一任艺术指导Mark Rylance着重坚持其正统性(笔者曾在剧场的图书馆看过一些当时演出的录像,当时的风格确实力求“正统”),那第二任指导Dominic Dromgoole则力求平衡艺术正统性和市场化,奖项的加持和巨大的商业成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扛起大旗的Emma Rice无疑整个倒戈向了市场:《梦》剧不久之后,笔者又观看了同样是在环球剧场的《驯悍记》。它声称这是一个具有一战时期爱尔兰风味的演出,然而在几乎无色的灰蒙蒙的舞台上,我却仍然隐隐看见那块“Rock the Ground”霓虹招牌,和周围游客的掌声一起,久久无法熄灭。

猜你喜欢
环球剧场舞台
台上
开心剧场
画与话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事件
开心剧场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