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慧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日渐频繁,依托我广西外国语学院地域优势、外语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开办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即“专业+外语+表达交际才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文主要从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讨论。分别从班级建制的改革,教师配备改革,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双语播音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我广西外国语学院依托地域优势、外语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实行大学四年英语口语不断线的教学理念,开办双语主持与播音专业,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即“专业+外语+表达交际才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可以更进一步的对促进学校与地方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作往更深层次发展。但在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开办初期,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英语底子较弱。在说普通话时可以侃侃而谈,到说英语时却迟迟张不开嘴。甚至有很多学生害怕说英语。连英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东盟语种了。以下是笔者作为本院的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为改变此现象提出的一些建议以及想法。
(一)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九字方针“开通道、建模板、搭梯子”建立精简可行的课程体系,创建扬长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
1.建立精简可行的课程体系。
“开通道”为第一步,降低外语难度,课程的设置以基础语音为主。主要针对日常实用性强的口语进行训练,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建模板”为第二步,形成多方面多选择的专业模板,课程的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专业口语进行训练,去粗取精。“搭梯子”为第三步,自行搭建模板,有学生自行搭建模板,自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研究。课程的设置则要打通课程内外、专业内外、系部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形成综合性教学体系,通过“三步”走使学生从敢说到能说到会说的转变。把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与实践拓展训练三方面有效的结合。
2.创建扬长活化的教学模式。
把“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专业老师为导”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设计我们采取“以趣促学为中心”的模式。运用多样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让不同专业模块学生之间,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双方都充分释放活力凸显其长处,自行设计和搭建起多角度、多形式、多场景的立体式自我展示平台,通过双语朗诵会、双语主持人大赛、双语演讲辩论、双语视频观摩、双语情景模拟、双语戏剧小品展演等形式和手段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主动地进行实践训练,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动力机制。
3.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
通过有效途径、搭建实践社会、服务社会平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人文品格修养,培养学生艺术来自并服务于人民的意识与热忱。融注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技能培训之中,达到学生专业意识、人文品格、艺术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策划能力综合提升的目标。促进与校外行业的交流合作,使课堂教学与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形成有效对接,逐步建构应用型大学的社会沟通反馈互动机制。落实广西区位优势,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有声语言表达交流人才探究新的途径。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创新
过程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及九字方针“开通道、建模板、搭梯子”
1.“开通道”为第一步。
(1)课程体系方面
充分利用我校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以汉语播音专业与外语专业3+1、或2+2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以语音基础课程、语音理论课程、基础语音必修课程为主,尽量做到精简。主要针对日常实用性强的口语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日常用语的词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的使用外语来进行交流即可。例如《英语日常生活用语》、《泰语日常生活用语》、《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日常交流用语课程。
(2)教学模式方面
教师方面坚持双师化。构建多专业多语种多教师的模式,以学校专业教师与传媒及其相关行业骨干联合教学的“双导师制”队伍。各取所需,互补长短,活化教师体制。灵动的专业融合机制。常规教学是以学院——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本项目实行多专业多语种的融合,打破学院,打破专业,以项目小组形式取代传统班级建制开展教学,达到活化班级建制。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相应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做到敢开口,想开口。在进行一系列口语训练的同时也打下了良好的语音基础,也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外语真正的融入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之可用。
2.“建模板”为第二步,
(1)课程体系方面
形成多方面多选择的专业模板,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专业口语进行训练,去粗取精。课程设置应以特定模块中的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尽量做到精简基础课程,强化莫块专业课程。主要针对本模块知识进行训练。例如选择了播音主持英语新闻方向,那相对应的《英语新闻播报》课程就是针对在播报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语法、专业名词等的训练。
(2)教学模式方面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把奠定了一定的语音基础。而术业有专攻,这个时候设置几个专业模板供学生选择,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进行了简单的自测后,选择与自己兴趣与水平相适应的模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做到扬长。活化学生配比。教师方面在这个阶段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有有相应模板的专业知识,并把两个方面知识很好的融合。教学内容上应该教授学生可以实际套用的模板,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样而灵活,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学习热情。
3.“搭梯子”第三步
(1)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的设置以实践课为主,让学生自行搭建模板,自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打通课程内外、专业内外、系部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形成综合性教学体系。
(2)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借鉴的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形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除了是教师传授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单一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也可以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最后学生研究出的成果需要展示。 从展示内容上来说要特别考虑中外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形式的把握上也要把双语各自的语言特点、优势、美感等方面很好的展示出来。 可以通过双语朗诵会、双语主持人大赛、双语演讲辩论、双语视频观摩、双语情景模拟、双语戏剧小品展演, 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循序渐进的全面展示学生双语实践能力。 这个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使学生可以做到活学活用。
4.教材与考核形式方面的改革创新
(1)教材方面必须是多样性的针对性教材与训练手册。
在“开通道”环节,以日常口语训练教材为主,在“建模板”环节,以针对的模板专业教材为主,在“搭梯子”环节,以学生学习期间的多个作业和项目最终汇总为主。我们拟在规范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辅助教材的编制与运用。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等角色;听、说、读、写、译的技巧;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等主题内容;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对话、独白等文体以及学生的研究成果或作品集。
(2)综合全面的考核形式。
这里的考试不是指一次性的,而是分次、分段、分形式的考核,考试的内容由零散到结合。首先,分次分段的考核可以帮助学习初期的学生认识学习目的、理清学习思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学习方法;其次,多形式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将分析与理解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他人观点和自我主张有效结合起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潜力;第三,由零散到结合的考核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由点连成线再形成面,这符合理论课程的学习目标。
以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促进实践能力提高。即表达与对话的形式。 一个人或多个人走上舞台,利用自己制作的信息板或电脑幻灯片或节目的形式就某一课题来做陈述,一般时长在5-10分钟不等,结束后老师和在座同学都可以提问。 自我陈述的能力是否足以令人信服直接影响学习成果。 因此,清晰的思路、举止大方有度、清楚的表达十分重要。虽然这种考查方式是容易让学生们感到紧张的一种,然而每一次的锻炼都会增强学生的信心。这种考核形式不停留于课本考核,不停留于纯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考核,不停留于教学范围考核,而是把课程考核与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方面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 还包括评价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考核,学生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学习方法的途径。
总的来说双语播音专业的外语课程属于特殊用途外语范畴。课程的设计我们采取“以趣促学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双语播音需求的观察分析入手,在关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过程的同时,特别考虑实现双语播音教学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对学生双语播音能力获取的各项因素进行重新审核和调整。这种课程设计在每个环节都着重考虑学生这个因素,同时注重语言学习和运用、技能掌握等各个方面。通过听、说、读、写、译和实践来培养。
“以趣促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通道、建模板、搭梯子”的九字方针,建立精简可行的课程体系,创建扬长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还处于试验的初期,其中的内容还需要更好的细化,比如教师如何科学的配比,学生的班级建制是否合理,教材内容的可行性等问题还有待慢慢的摸索。笔者只是提出一些想法,为更多的人关注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著作
[1]赵琳.《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期刊论文
[2]罗幸 杨康东盟传播视阙下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21):
12-14
[3]贾睿 当代双语播音主持人培养模式探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136-137
[4]马红喜,胡杨娜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模式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2(6):79-81
[5]王达 广西双语播音主持教学初探[J]《神州旬刊》,2014
(1):104-105
[6]王宏伟 当今汉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 2010
[7]陈佳希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探讨[J] 《新媒体研究》, 2015(4):104-106
[8]乌兰 浅析汉、英双语播音主持的方式[J] 《科学导报》, 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