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品市场故事盛行?

2016-05-14 08:55刘晓丹
财富堂 2016年7期
关键词:毕加索拍品讲故事

刘晓丹

毕加索不只善于蜂鸣推销,还是会讲故事的能手。

据说,毕加索十多岁时在父亲鼓励下举办了首次个展,观众不少但买画者不多。他失望地问父亲:“梵高那么伟大,一生却只卖出了一张画,后来穷死了,我会不会像他那样?”父亲回答:“你如果能讲故事就不会,甚至会很富有。”并解释道:“一幅好画当然是要画得好,可除了画得好,还应该让别人知道画背后的故事。”“看不懂你画的人,你得把故事讲给他们听。有了故事他们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你的画才会有身价。”毕加索恍然大悟,以后售画前都会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讲自己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相关的动人故事。

讲故事可以产生故事效应。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人类拥有远超过亲身经验的想象力,拥有远超过现实范围的好奇心。故事比亲历现实更多样更丰富,本雅明说“故事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故事虽非切身遭遇的经验,却具备让人信以为真的特质。故事的听众会有代入感,可以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体验别人的经历;也可以把自己当成第三方,以“上帝的视角”去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窥视别人的过去。故事的情节越有趣、越曲折,越能满足听众的体验欲和好奇心。所以人们不仅喜欢听故事,还喜欢转述故事,喜欢沉浸在故事之中。

由此产生了讲故事营销。讲故事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比讲道理更具有说服力,讲故事营销(story telling)便是用客户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让客户对产品发生兴趣。故事让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卖家与买家,而是讲述者与倾听者的关系。好的品牌故事是品牌营销的得力助手,可以让产品走进客户的心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买单。不论中外,几乎所有的大品牌,都不乏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比如同仁堂的“为康熙治愈怪病,得御赐‘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故事,比如德芙巧克力的“莱昂用‘DOVE纪念与芭莎错过的爱情”的故事。

在中国画家中,市场极旺者故事也极多。不断创造市场奇迹的张大千,可谓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他少年时被土匪绑去担任军师,他在未婚妻离世后出家做了一百天和尚,他因对日本侵略罪行不满遭日军软禁,他考察敦煌三年被指责破坏古迹,他1949年后远走欧美长期旅居海外。坊间流传最多的,是他的高超造假本领。齐白石等在《张大千画集》序言中说他“临摹古画之功夫,真是腕中有鬼!所临之青藤、白阳、石涛、八大、石谿、老莲、冬心、新罗各家,确能乱真”。他自称能够超越古人,所仿历代名家名作骗过了陈半丁、黄宾虹、吴湖帆、叶恭绰等名家,被誉为天下第一造假高手。

拍场上,好故事很容易让拍品卖好价钱。因为拍品的故事更能受到市场的关注,所以拍卖公司会大力挖掘拍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拍品信息的深入考证解读,获得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充分提升拍品的价值,获取更高的价格。特别当市场上的重头拍品越来越少,讲故事成为国内拍卖行聚集人气的营销策略,一些普通拍品只要有故事可讲,同样可以在拍场热卖。有些拍卖行把“是否有故事”列为征集拍品的考量指标,甚至特别增加专门整理故事的人手,让他们从拍品的细枝末节寻找线索,然后妙笔生花,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更有甚者,借故事挖造诱人的陷阱。在艺术品市场,很多初级爱好者和投资者对艺术品根本看不懂,只是对精彩故事兴趣浓厚。特别是那些四处寻找“价值洼地”的外行投资者,对好故事尤为看重。有的拍卖行为了吸引他们的眼球,会刻意渲染名家的情史轶闻,甚至将拍品与虚构的人物拉扯上关系。一些古董贩们的讲故事花样更是不断翻新,比如编造自己的高贵家史,或者编造取得艺术品的离奇经历,再辅之以虚假的出版、鉴定证据,然后谎称急需用钱、忍痛出卖,最后,让自以为捡了便宜的买家吃了大亏。

猜你喜欢
毕加索拍品讲故事
毕加索的厨娘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看不懂没关系
讲故事
春日寻宝指南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成交拍品总表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前50名明细表
听妈妈讲故事
三天成交5.6亿元 保利拍卖首槌
“一夜成名”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