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夏萌
和林明杰先生约在Mao Space看他的第一次画展,有一刻,我们在二楼的一幅画前站立,他说这添上去的最后一笔白色最难画,因为会心慌忐忑不安,怕破坏了整幅画。我没告诉他,这恐怕也是我将要写他专访的心情,他可是吴冠中口中的“江南才子”啊,我如何敢班门弄斧。我问他,那你最后怎么解决呢?他说,我就闭上眼,凭本能的节奏气息,豁出一笔下去,嘿,就成了!我说,那我知道,要用什么心态写你的专访了。我们相视一笑,然后看着画里那条鱼。林先生说得对,他画的不是鱼,是看画人的心。那一刻,画里摇头摆尾的,是我。在它的梦幻、纯真里,自如游走。
2016年6月2日,画家、艺术评论家林明杰和先锋珠宝设计师成依洁一起,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Mao Space(安义路61号)举办了“如鱼·得水”艺术展,和一般的联展相比,他们的关系更紧密:成依洁这个系列的珠宝作品,灵感来源于林明杰的画。
被吴冠中誉为“江南才子”的林明杰,国内艺术界几乎无人不晓。然而更多人定位他的标签是《新民晚报》的高级记者和著名艺术评论家,作为画家的角色只有圈内人知道。其实他三四岁已经开始画画,无师自通,是来自最本能的渴望。画画之于他的人生,意义之重,不听过他的那些故事,真的很难想象。
如鱼,得了它的水
2016年6月2日,“如鱼·得水”开幕现场,作曲家陈钢、学者钱文忠、摄影家尔冬强、上海油雕院院长肖谷、华师大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美术史论家李超和电视主持人陈雷、阎华、秦畅、张颖、爱贝等众多文化艺术界名人到场祝贺。展览持续了半个月,大半个艺术圈的媒体都报道过这个展览,足见林明杰的好人缘。
谈到林明杰的画,最常被提及的,是上海贵都大饭店电梯间里那条玫红色的“艳鱼儿”,鲜艳的色彩是林明杰绘画最为突出的视觉特征。我爱极了他给自己的作品起的名字——《如鱼·得水》、《初心》、《永不止息》、《感应》、《你,什么意思?》……寥寥数语,即可触动观者内心深处的情弦和末梢神经。或许就是这种艳美的色彩和灵气的撩拨,成为触动珠宝设计师成依洁创意的源动力。
成依洁将绘画之美转存于珠宝,让珠宝“灵魂附体”变成了可佩戴的诗。林明杰谈起成依洁设计的珠宝,满眼都是欣喜。他开心看到别人的才华得以发挥,何况这其中还有他的“功劳”。他欣赏成依洁,并且信赖她,所以过去很多人叫他开画展,他都没有答应,这次却欣然应允。说起这些珠宝,他也头头是道:为了让鱼身变得华丽鲜亮,采用了珐琅材质镶钻的手法,表现鱼眼鲜活灵动的神态,则用珍珠上镶钉黑钻的方法来实现……这批珠宝都用了极好的材质,设计上也有诸多精妙之处。艺术因这“跨界”拓展了边界,探索出全新的可能。
展览那天,林明杰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从三四岁开始,最爱的事就是画画。一直清晰地记得画的第一幅画是外滩看到的船。不料后来却一直在给其他画画的人做嫁衣裳。时至今日,才给自己做一次与绘画有关的事。最感慨的不是别的,而是在给自己做事时,朋友给予的关心、帮助。有的老朋友,或许平时并不三天两头相见,只是默默牵挂,这个时候纷纷赶来给我壮胆。有的朋友,从来没有帮他们做过什么,活动都没敢通知对方,唯恐讨人嫌,不料对方却主动地来关心、支持。这种温馨的感觉,让我心跳加速……这种感觉,大概和一个媒婆出嫁时的心情有点相似。”
所以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如鱼·得水”,不仅来自彼此的碰撞,激发了更美妙的魅力,更来自这世界,对他们才情的认可和包容。林明杰如灵鱼,终于得了他的妙水。
如梦,曾触不可得
林明杰绘画的路,有些曲折。幼时天性使然,自发地开始画画,却一直被打压,家里人也不喜欢他画画,怕他犯错误。那个年代是不能随便画的,必须画工农兵红色的题材。但他就不喜欢,他喜欢古典美女,外国人或者是希腊神话不穿衣服的那种,家人就很担心。
“我喜欢自己编故事画出来,然后放床下,等到床铺没有地方放就拿出来烧掉。就是为了过瘾,都是为自己画的,没想让人看,也没有想过是否成功,到今天为止我还是为自己画画。”
因此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绘画只是他自己极为私人的一样爱好,或者说一个小小的不同于常人的习惯。他心思敏锐又聪慧,叛逆都是在骨子里,深埋在心中。想来是因为,他知道周围人对自己的期待,不忍辜负任何人。于是在家人期盼中,认真做了学霸,考上复旦大学最著名的新闻系,毕业后顺利成为记者,并且很快风生水起,结识了一帮朋友,许多都是德高望重颇具分量的人。
他喜欢记者这个行当,能见识到在他的年纪和履历下一般不可能见识到的眼界。如今对于报社和同事,他也是满怀感激,动情地告诉我十分感谢他们的支持,以及给予自己的平台、自由。这个行业给他的帮助还有一样,但那却是个心酸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正是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时下流行出国。他也有了很好的出国留学机会。一切都很好,却突然生病了,肺结核。他那时跑医疗条线,认识的名医多,朋友推荐了位名医。结果却恍如上帝故意,因为名医误诊,让原本普通的肺结核变成了耐药性肺结核。也就是说,成了不治之症。
那是一段漫长灰色的时光,好几年,病痛让他无法工作,无法正常生活。错失了出国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眼看父母亲老去,还要照顾自己。精神的折磨比病痛更摧毁他,他跌倒谷底,并且看不见出路。
也许真的是上帝故意,要让他经历这一遭。他反反复复地出院,吐血,又住院。某一天,他在病床上想通了,因为想到了死亡。他接受,接受自己即将要死去。一旦接受这个结论,原本聪明的头脑就能正常运转了。于是他问自己,想要怎样的死状?路边穷困潦倒抑郁而终,还是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无遗憾地离开。当然,谁都会选择后者。
绘画这个真实的梦,不再触不可及,因了死亡的名义,这梦被他紧紧攥在了手上,叛逆从骨子里成了他的底气。他站起来,开始秉持心底最真实的梦做人,无所顾忌。奇迹垂青他,结局美好,他、痊愈了。
很多人喜欢林明杰的画,除了喜欢它艳而不俗的色彩,还有那么一些于人间烟火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笔下的“鱼”形态各异,却能勾勒出观众平日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想”与“渴望”。生活本就是乏味和千疮百孔的啊,从这之中渗透出的甜腻,才分外动人。
如纯真,艺术自然地在心里生活
因为做艺术评论,林明杰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有了大量的积累和思考。越是深入艺术,就越渴望能看到好的作品。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最期待的是遇到梵高,他愿意牺牲自己,穷尽一切力量成就他,却遍寻不到。
而他对艺术的理解却愈发透彻,艺术是改变人类、突破惯性思维、推动人类进步的。人类自己容易走进死胡同,但是艺术催促人思考,给出另外的道路。人的天性应该是敢于突破禁忌,面对新的挑战,艺术就应该是保留这样的天性。当代艺术就是实验,去探寻艺术的更多可能。
他曾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多人在森林里睡觉,梦就一朵朵、像云一样长出来。天亮了,人们都走了,一地的梦。他就背着竹篓,一朵朵捡起来。
这是他作为画家最单纯的希望。人们为了这样那样的欲望,会放弃自己的性情,但艺术家要保护好自己的真性情,保护好自己内心世界的美好、梦想、盼望。当人们把自己的梦想放下来的时候,艺术家要做个拾梦的人,把一地的梦想都捡起来。
“世界建起高楼大厦,我安心在自己的茅屋。等有一天他们达到了自己的成功,回过头来,情感梦想个性他们找不到了。会在艺术家的画里找到,他会掉下眼泪来。”林明杰说,“我画出了你的梦想。我想成为这样的画家。”他有侠士的气质,这也是他的艺术打动人的地方。表面波澜不兴,内则暗潮涌动。
想明白了艺术最真的原貌,他豁然开朗:临摹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艺术家要唤醒的不仅仅是人们业已疲惫和麻木的视觉感受,而是“人性的自由”,是人类创新力、想象力以及情感力量,这才是艺术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其次才是那些技术性的问题。
所以他的道路很奇妙,似乎是从根本处握住了命脉本质,先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因此才有人评价说:他的画犹如他的文笔才情,率性潇洒、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从心所欲的笔触看似“玩世不恭”,却又透露出内在灵气和真情。
《初心》中,他画的那眼睛,水润灵动,纯真的让人陷进去,那嘴巴,看不分明却娇憨可爱,看画的人也忍不住跟着微笑起来。他画的《永不止息》,线条浑然天成,透过明艳的色彩,能感受到压抑里迸发的生命力。他画的一幅背影,女人绰约的风姿细腻、唯美、真实,那线条仿佛是在触摸她的肌肤。每幅画,都能感受到美好,艺术就是这样美好而自然。这是林氏风格,他用别人不敢用的颜色,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材料,去画别人遗忘的情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到自己的技法,去自如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他在探索、寻找,他在思考,这比什么训练都重要。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他也会遇到瓶颈。他知道,会有一天,他能够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我们也知道,会有那么一天。只是我们都不知道,会是哪一天,这就是,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