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锡壶道古今

2016-05-14 16:14翟成新
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手艺紫砂

翟成新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西南方向的桑北陈村偏僻一隅,住着阳信锡壶制作技艺第三代继承人魏振山老人。

魏振山已经80多岁,他的土房子没有围墙,墙皮也已经大面积脱落。部分门窗都没了玻璃,用报纸糊起来挡风。踏进低矮的屋门,里面间隔开3间屋子,每间屋子仅有10几平方米。卧室最大,用砖砌了土炕,余下的空间都不足以让俩人平行站立。

屋内贴满了各种字画和报纸,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屋顶的顶棚绷带脱落了随风飘荡着,电线也是不规矩地到处缠绕着……魏振山就是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靠着传承下来的“顺盛祥”艰苦度日。

“顺盛祥是我们家的老字号。”魏振山说,老字号也是魏氏家族制作锡壶的响亮招牌,已经传承三代。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常使用锡制品,如锡制汤壶、酒壶、烧水壶等,因而打锡壶的行当曾一度盛行。魏振山的祖上曾出过有名的“八大将”,族中九个儿子八个都身怀技艺,这在四里八乡一直传为美谈。魏振山的爷爷魏发祥便是“八大将”中的一位。当时全国做锡壶的人山东最多,有20多家,魏发祥的老师就是章丘一个村子的制锡壶名匠。

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魏振山家族的制锡壶手艺名震一方。魏振山19岁时开始跟爷爷学习制锡壶手艺。20岁他成了制锡壶能人。21岁之后,魏振山没有再从事锡壶制作生意。直到54岁,在一些古董商人的请求下,魏振山开始重拾这门手艺。

据悉,锡是古老金属,锡之为器,自上古而延绵至今。近年一些古代日用锡器的出土,证实自宋代以后,锡器仍在民间广为使用,制作亦日见精良。到了明代,有人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出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将锡器制作推上了纯艺术的高度,锡器历史上以把玩为目的的文人锡器诞生了。

仿紫砂锡器刚一面市,就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浓厚兴致,一批制作精良的锡器,作为独特艺术品被迅速推向市场,使锡器一举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锡器制作进入到工艺审美的自觉阶段。明代由于锡器,尤其是文人玩耍的锡壶引起众多爱家的关注,一时间锡壶制作名家辈出,他们不惜工本,反复实验,制作出许多美轮美奂的文人锡壶。

阳信锡壶制作历史悠久,锡制工艺品远近闻名。锡壶,是先在炉火旺盛的炉子上用砂锅将锡化成锡水,再将锡水倒入早已准备好的两块老青砖的夹缝里,冷却后做成锡片,然后根据所作物品大小形状,剪出样子,经过锤锤打打做出外形,接着用烙铁烙好接缝,再放在镟床上抛光处理,刻上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的图案。除了打制锡壶外,还为紫砂壶装置锡嘴,在紫砂壶的壶嘴底部粘贴上虎嘴、狮嘴、青蛙嘴等图样的锡器装饰,精巧别致,别具一格。

魏振山自己设计并制作100多种样式的作品,被销往北京、天津、济南、东营等地,有的甚至远销韩国、德国。这让魏振山感到特别的自豪:“这个盛酒壶,最实用,可以卖到300元。”魏振山拿起一套小壶说。这是大壶套小壶的设计,大壶装热水,小壶装酒,这样酒就可以一直保持温热。“去年,公家买了我5000多元的东西,还邀请我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魏振山语调中带着感激。

老人还演示了制锡壶的过程:围上旧围裙,坐在马扎上,眼前炉火正旺,魏振山老人拿一个弯曲的锡块放锅里,20分钟左右,忽然听到一声细小的“嘭”声,锡块从弯曲点一化为二,慢慢熔化为锡水。这时,一旁的锡板也派上了用场。握住锅把,将锡水倒进锡板内,用两个木板扣住锡板。片刻之后,锡片就可用了。工具箱内的钳子、剪子等工具也开始一一发挥神威,随着制壶人的需要,或裁剪、或捶打、或抛光、或缝接。由于年龄的关系,魏振山的手有一些颤抖,在裁剪锡片时已不是那么灵活自如,稍显费力,每一个步骤都要耗费大概2个小时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一天能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已非常不易。

去年5月初,山东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魏振山的锡壶制作技艺列入其中。作为一项珍贵的遗产,魏振山是否后继有人?魏振山说:“现如今,用这个手艺赚钱难以养家糊口,年轻人对这个没多大兴趣。”一个需要极大耐力和韧性的行当,以后还会有人像他一样全心投入去做吗?

猜你喜欢
手艺紫砂
手艺
亦步亦新
——紫砂·九隽”作品选登
老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