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霞 王资(云南)
摘要: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比较,评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现状、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05-05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精英、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数量标准,认为在三个不同阶段高等院校在管理决策、价值观念、招生和就业政策、教学以及学术活动的形式与标准等层面普遍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他进而提出,假若高等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递增而忽视了内在质量的话,那么将因不能有效地解决数量递增带来的一连串问题而陷入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选择,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价值理念的转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了时代需要和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更满足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对于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界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常态建设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思路,让我们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
教育部于2012 年3 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职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经历了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目前正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办学理念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或研究型院校,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必须加以明确。只有更清晰地了解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和特点,才能增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构模式。外延式发展模式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主要依赖条件;而内涵式发展模式则重点强调以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发展动力。“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求学校积极地挖掘现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在保证规模稳定和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按照社会和区域经济对新型技能人才的倾向性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改革,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凸显办学特色的发展,可以从校园文化、高效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有特色就能在生源竞争中取胜;如果内涵式发展没有特色,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也是对一所高校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虽然说拥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考虑质量提升、特色打造,但只有规模扩张而没有质量提升,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只有提升了质量,规模发展才更加具有效益和竞争力。再次,内涵式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凡事必须从长远、大局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环境。
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基于质量保障之上的,忽视办学质量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加强教育质量管理,选择内涵式发展模式是我们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88所,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转型,整个社会对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日趋强烈。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肩负着为产业经济领域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推进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科学的历史概念,在高职教育的各个发展时期学术理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探索,但是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认识观念却存在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当前,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沿革
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1.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提出(1985—2003)
这一时期,在我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但很多学术成果基本上是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进行认知和强调,这与当时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主要是以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师生比例等硬性指标为主有关。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该领域的研究者,都高度关注高等院校的规模化扩张这个论题。傅兴国认为,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是依托两种发展模式实现办学目标:其一是以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为目标,充分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以及实施资源整合的重点;其二是将办学效益作为办学目标模式,该模式充分以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核心的层面是有效地挖掘自身优势,进而形成具有显著竞争能力的发展机制。从整体上看,在2003 年之前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中,无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其内涵的立足点都在于规模化的扩张模式,仅仅是提法不同而已。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涵义的重新提出(2005至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规模发展的压力日趋变小,但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整个社会对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渐渐给予了高度关注。此时,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涵义又有了新的注解。归入这一类的研究有很多,基本观点相对一致。王洪才认为,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即办学质量,应该与以往大力倡导的外延式发展有着根本的区别,切勿混为一谈。同时,对于内涵式发展模式开始明确提出应重视大学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大学管理制度创新,为教学、科研以及师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给予终极关怀,提升现代大学的价值。
(二)对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谢仁业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动力的发展模式类型。学者王洪才强调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对教学质量和内部效益高度重视。他还认为,内涵式发展也是对以数量取胜的客观纠正,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高等院校的规模建设就可以停下来,而不过是把办学重点放在质量和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均衡上。可以说,新的内涵式发展概念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韩震认为,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并不是不要外延式发展,而是让内涵和外延相互促进,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一种具有鲜明内在特点的创新发展价值理念。
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已形成共识:内涵式发展并非是对外延式发展的全面否定,而是要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将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均衡发展,即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王战军则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而受到重视,到本世纪初作为一种理念存在,现在已升级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于如何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者们从内涵式构成要素分析、高校发展定位、高校管理体制等角度,强调应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如进一步弘扬厚德博学的治学精神,积极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方向,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对策构建等等。
房剑森指出,推动内涵式发展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办学规模进行定位;其次是立足院校的管理和运行实际,科学合理地控制招生规模,保证招生数量的相对稳定;再次就是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又次就是对院校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专业布局上突出特色;最后是升级改造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紧缺型全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校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学者杨理连认为,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他将内涵式发展分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并着重从微观层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途径。刘新华认为,内涵式发展战略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必须狠抓四个重要环节:一是围绕观念更新,积极构建当代的大学教育教学制度;二是在优化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三是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四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谭秋浩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即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学者言简意赅地提出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就是要找准定位、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
以上对策大多集中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以下观点和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搞好顶层设计,解决办学目标和战略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求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宏观决策能力建设。围绕规划,细化目标,确保行业特色高校顶层设计。另有学者提出要有效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一份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学者张梅颖就这个论题进行了方向性的研究探索,进而认为一些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盲目扩招后学校的资金资源优势不足和政府机构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大导致。很多学者也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端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战略策划,力争通过跨区域和国际化的战略化协作办学来建立新的突破点,使我国高职教育融入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之中,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各种资源, 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四)影响内涵式发展的要素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专家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侧重点有不同的阐述,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比较权威的描述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学者谢仁业沿着体制和机制制约这个方向进行了客观的归纳总结,认为行政性干预和控制、不开放的师资运行机制以及定位不准确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鲁武霞、马建富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教育资源整合运作能力以及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院校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是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上来讲, 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结构、管理运作模式等一系列内在的动力因素与政策机制保障、教育消费需求、市场资源配置等外在的动力因素,都会以不同形式、不同力度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构成直接的作用与影响。面对众多因素,我们很难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影响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因素,哪些因素是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但这些构成要素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各有侧重的。正是这些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持续运行,构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三、国内相关研究评述及未来趋势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提升。我国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此进行了部署,强调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提升办学质量。而质量的提升依赖于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评价界出现许多基于不同关注视角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张耀嵩从内外部教育质量和保障体系出发的质量评价,谢南斌、田金信提出专门考察办学效率与效益的效能评价等。应该说,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质量评价在突出内涵式发展特色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楼世洲、宁业勤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课题中提出了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指标体系,评价领域包括内涵式发展条件、内涵式发展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结果,体现了教育质量评价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评价的基本假设。杨理连把内涵式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从系统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三个评价维度:基础建设评价标准、隐性能力评价标准和核心成果评价标准。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总之,随着学术界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关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评价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文献显示,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相对集中,学者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关注的核心要素和方向,但这些建议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支撑,而且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分度不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提炼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因素,科学地确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和特点。二是之前的研究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实质具有比较缜密的分析解读,然而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内容的研究不够明晰,这一点不利于实现对内涵式发展的评价和推进工作。只有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清楚了解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才能通过机制创新以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三是从研究探索现状来看,对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研究是关于经验描述的一些理论探讨,很多政策性建议和导向缺乏科学性和说服性。一些研究成果中虽然提出了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但没有应用具体的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来支撑评价系统。实证研究探索方面严重不足,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而且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学者所采用的论据体系往往难以覆盖各个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探索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92-197.
[2]杨理连.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14-16.
[3]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11):3-8.
[4]傅兴国.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88(1):79-81.
[5]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6]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价值、问题及趋势[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7-10.
[8]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2):2-5.
[9]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5.
[10]谭秋浩.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2.
[11]来俊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1):227-230.
[12]浦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92-93.
[13]周雪梅.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J].教育探索, 2013(8):25-26.
[14]陈娜,刘文超.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4):60-62.
[15]徐木兴,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 2008(6):34-38.
[16]陈洁瑾,江增光.学习参与度: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新课题[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3):23-27.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thesis started from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mas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the thesis remark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main content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