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斌
创新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喊过多少年,说过多少回了。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大多数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鲜有令人满意的创新成果,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2015年似乎是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不少纺织企业开始明显感受到日子的煎熬,作为下游的纺机行业也开始感受到生产经营压力的不断加大。不过,记者也发现,在大多数纺机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企业存在需要通过加班加点来完成订单或者由于订单安排不过来而主动放弃一些订单的情况。同样的经济环境、同样的市场机会,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和差距呢?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在当前情况下,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这些企业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贯注重产品创新,始终专注人才培养,注重企业产品质量,对产品要求精益求精。用现在的流行词语概括就是符合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满足了三品战略发展要求,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做法。而要真正做好这些,又离不开两个字:创新。
市场需求悄然生变
从去年开始,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纺机企业纷纷加大了走出去的幅度和步伐。2016年,这种走出去的节奏仍然没有停下来,不论是印尼展,还是越南展,中国参展企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应该说,国产纺机企业布局世界大市场,不是坏事,我们可以在与世界大佬的同台竞争中找到差距和不足。
走出去,诚然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途径。但我们也发现,国内企业东南亚参展的展品大多是落后于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虽然目前这些产品在这些地区有客户需要,但问题是这种适应程度会持续多久?这些设备是不是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环境、特点和习惯?
近年来,国内消费者需求正在悄然变化,境外购物和海淘热情越来越高,购物种类也开始从奢侈品、高档品牌产品向高质量的日用消费品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在讲到这个问题时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消费品结构调整步伐已经落后于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了,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规模,但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我们有比较先进的制造工艺,但创新和设计能力不足;我们有铺天盖地的纺织企业,但没有形成顶天立地的知名品牌。”
在去年结束的ITMA2015上,大量欧洲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个性化产品。这些产品不是量大面广,但却在一些生产领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之前大批量、低附加值生产的方式是时候考虑改变了。那么,未来纺织行业该如何升级,又该往哪里转型呢?业内有关人士提出,未来行业发展应该走以创新提升产业,以创新产品刺激消费的路子。而对纺机行业来说,只有纺机行业实现了产业升级才能适应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需求。
为什么我们要创新?
每一次进步往往是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的。要解决纺机行业应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自己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去寻找答案,进而提升改进。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在对“十二五”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时讲道,制造业中有的问题纺机行业也有,比如,产品创新、产品质量、成本费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人才培养几个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相对来说,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纺机行业是进行市场化改革较早的一个行业,但目前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依然是制约未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前几年产品的热销,一些企业没有足够重视产品技术研发,而只是热衷于组装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并通过低价格竞争取得市场份额。这种过度低价竞争也导致很多纺机企业科研成果受到侵犯,严重影响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导致一些产品在市场上快速趋向饱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许多高端机型还存在不少空白,每年我们还需要进口大量高端纺织机械产品和关键零部件。
目前,国内纺机企业大多还存在缺乏理论研究支撑、对纺纱机理等基础技术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产品从研发到推广应用周期较长等不足。国产中低档纺纱设备劳动生产率较低,用工较多,纺纱专配件使用寿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件生产对人的操作和管理依赖度仍然很大,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优质、高效和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
同时,高技术纤维装备与工程研究投入力度小且分散,企业大都单兵作战、缺乏合作,使得研发力量分散,收效甚少,研发进展缓慢。一些特殊纤维如新型聚酯纤维、导电纤维、无毒粘胶纤维、特殊用途纤维等由于国内没有专用的产业化设备和技术,使其无法从实验室走出,只能依赖进口。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纺织乃至整个中国工业都进入了发展转型的升级阶段,面对转型,不少企业突然迷茫起来:我们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似乎都正趋于消失,今后纺织、纺机行业发展的优势又在哪里?应该说,现阶段不少企业觉得难熬,主要还是没有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应对这种快速变化、解决当前行业突出发展矛盾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发展,还是不断创新。
创新拓展市场空间
事实上,不管是基础研究薄弱还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依旧存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创新问题。过去几年,国内纺机企业采用数控和网络等新技术,确实大幅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11 ~ 2015年,纺机行业共有 16项技术和装备获得“纺织之光”科学技术一等奖,43 项技术和装备获得二等奖。比如,“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摘得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和“新型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2014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碳/ 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和“大容量聚酰胺 6聚合及细旦锦纶 6纤维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两项目获 2012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也许是多年来,我们不愁销售的原因。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创新已经开始变得陌生起来。在一些企业开始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稳稳占住、甚至扩大了市场空间。
比如,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研制的双齿针布今年5月通过了技术鉴定,该产品为公司销售增长带来了20%左右的增长。浙江锦峰公司的精梳产品在过去几年内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使在大家都感到很冷的2015年,锦峰公司也并不缺少订单。公司董事长戴步忠认为,这主要与公司产品的性价比较高有关。他告诉记者:“我们的专利产品,在公司内部有个外号叫‘三高产品。即高速,可以达到350钳次以上;高质量,适纺60、80支以上的纱线;高定量,就是单量高,这也为高产量打下了基础。
青岛宏大公司从机制上加强了产品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公司负责人邵明东告诉记者,自动络筒机向高速、优质方面发展,必须要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改进和提升。为了鼓励创新,公司将技术研发成果和市场销售实行了直接挂钩。原来,只要设备研发出来了,不管市场销售情况如何,设计人员都会相应得到奖励,现在不行了,现在产品设计出来了,三年之内销售越多,技术人员得到的回报就越多。
创新,我们还缺少什么?
可以看出,创新已经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过硬的产品,不能快速适应客户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的生产要求,企业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掣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进行创新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在谈到行业未来发展问题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目前技术工人短缺,工匠精神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短板,这也是我们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推进纺织品工业三品战略中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一针一线、千丝万缕的织造中,打造一流产品,是新时期纺织工业提升品质、创建品牌致胜的法宝。
但面对创新这个老话题,我们又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因为我们不仅没有原创的底蕴积累,也没有创新的技术沉淀。
创新,尤其是发展彻彻底底的原创技术,我们确实还欠缺很多。一方面,国际知名纺机企业加大了针对中国市场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我国纺机行业发展面临人才、质量、知识产权和成本等诸多挑战。纺机行业面临着缺乏高端研究型人才,缺少熟练技师的窘况,纺机人才年龄偏大,知识陈旧,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大专院校的纺织机械类专业教育被边缘化,专业课时少、教材更新缓慢,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也很突出。
同时,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尚不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对基础技术的研究不够重视,产品缺乏理论研究支撑,产品设计理念、方法和手段目前尚跟不上信息化带来的时代进步步伐。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缺少真正的创新思维。当前的创新已经不再像原来的创新,只要某领域的知识专深就可以实现设计目标。当前的许多创新更是多学科跨界融合、碰撞的产物。随着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的逐渐推广,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比如,山东华兴公司生产的甲壳素纤维已经开始应用在医疗、航天等领域;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跨界研发现象也会更加普遍,比如专业生产针织横机的宁波慈星公司利用电控系统研发优势开发出了阿U幼教机器人,目前这种跨界研发产品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获得了巨大成功。
创新,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摸索、实践,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真正拥有它好久了。虽然一些政策、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不能真正推动它在短时间内出现效果。但我们至少应该足够重视它。因为从目前看来,它可能是通向转型升级的一条最有效可行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