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横截面”冷眼看《项羽之死》

2016-05-14 20:39杜长明吕文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垓下项王君王

杜长明 吕文敏

提起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项羽之死》,执教者多从“悲剧美”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悲剧英雄项羽,探究项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是如何完美谢幕的。其实,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我们可以用冷峻的目光、从一个“横截面”来看待“项羽之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我们由社会关系可以解读项羽的性格,由社会关系可以见出项羽的命运。

一、由社会关系解读项羽的性格

《项羽之死》一文叙写了项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主要面对的三类人(美人、敌人、故人),这三类人是投射项羽性格的一面镜子,它构成了三组社会关系,由三组社会关系可以解读出项羽的悲剧性格。

1.垓下歌美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诗言志,歌咏言。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这里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垓下歌》。它咏叹的是项羽虽有拔山盖世之勇,却因时运不济而无法保护自己深爱之人的无奈与悲怆!正如《史记评林》中引清人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反观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的爹被项羽抓住,项羽想借此胁迫刘邦放下武器,刘邦却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两相对比,项羽真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2.东城战敌人——豪情天纵,自负神勇。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项王瞋目而叱之”,“瞋目”可链接《荆轲刺秦王》中的“士皆嗔目”、《鸿门宴》中的“瞋目视项王”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等)等手法,活化了一个面对千军万马如探囊取物的神勇战将。《史记》中评价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3.乌江别故人——知耻重义,视死如归。项王战得汉军皆披靡,明明杀出重围到乌江,明明有船可渡能脱身,却自刎乌江动天地。面对乌江亭长的好意,项王的“一叹一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真是“知耻近乎勇”!乌骓本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情感的依赖,项羽却将它赠与乌江亭长,足见其“重义”!“故人”吕马童追赶之、指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项羽却慷慨赠头,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难怪有人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

二、由社会关系解读项羽的命运

对于项羽的悲剧命运,一般教者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两个角度去探究。这固然不错,但也可从项羽人生最后一幕遇到的三类人(美人、敌人、故人)这个“横截面”的角度,去解读项羽的生死密码。

1.垓下歌美人——多情难成好君王。面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四面楚歌”(其实是汉军的诈计),一位力能扛鼎(《史记》语)的大英雄项王,却在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真是柔肠百结、多情善感。反观刘邦楚汉相争期间的抛妻弃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难成好君王。

2.东城战敌人——自矜功伐不觉悟。东城快战,项羽自信心爆棚,炫武力、秀实力,似乎成了个人的表演赛。可是,面对敌人追杀,项王“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田父代表的是民心,连田父也欺骗(“绐”)他,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文本末段也记述了故人吕马童的反目,欲取头邀功。链接《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再链接相关史实,项羽季父(项伯)与张良结为亲家,与刘邦暗通款曲;刘邦用陈平计谋离间范增和项羽,亚父范增被项羽逐之。足见项羽是:众叛亲离却不悟,自矜功伐不自责。难怪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冷峻眼光指出,项王是“中原一战势难回”(大势已去)、“肯为君王卷土来?”(人心尽失)

3.乌江别故人——认知不明叹霸王。面对乌江亭长的劝导,项王在自负、高傲、无奈的“笑”中,反复着先前的话“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归咎于上天。范文澜说“事不由己叫做天,无可奈何叫做命”,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却坐在政治家才能坐的板凳上,实在是一种灾难。身份错位,认知不明,可恨可叹!真是:做个将帅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滴水见太阳,管中可窥豹。从项羽人生最后阶段这个“横截面”的三组社会关系中可以探知项羽的性格和命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英雄末路,君王失势。用一首自撰诗遥祭那段历史——独木不支千秋业,短识难图万世功。千载悠悠叹霸王,孤魂一缕怅江东。

杜长明,吕文敏,教师,现居重庆。

猜你喜欢
垓下项王君王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笑”谏君王
垓 下
姜太公钓鱼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烽火戏诸侯
活着就是君王
自勉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