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结缘,是因为那一首首清词丽句。爱上语文,是因为那一首首清词丽句背后的故事。从教十余年,学生却并不喜欢这些含蓄隽永,优美动人的句子,他们觉得这些句子犹如雾中花,总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够爱上中国古典诗歌。要让学生走进古典诗词,就必须打破他们与古诗词之间的隔膜。古诗词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人们抒发感情的流行形式,都是可以入乐吟唱的,宋词表现的尤为明显。于是,我尝试用六要素教学方法,设计了柳永《雨霖铃》的教学,让古典与现代撞击出新的生命火花。
一、搭桥铺路,连接古今,激发兴趣沟通古典与现代
1.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了消除隔膜感,我在导入设计上选取了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因为,这首歌的主题也是离别之伤,切合《雨霖铃》的主题,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借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今天,人们爱唱杰伦新歌《双节棍》《东风破》《千里之外》……听杰伦新歌已成为一种时尚。杰伦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众多歌迷的偶像。其实在宋代,有一位比周杰伦更有名的歌手,他比杰伦更帅气,更有才气,他虽一生坎坷,却红极一时;虽囊中空空,却身价百倍。他的名字叫柳永。
学生们在进入诗词学习的时候没有了陌生感,甚至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也乐于去认识这位古代的流行歌手。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柳永,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人,一生坎坷,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让这个人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呢?我选择了三个关键词来介绍他:“奉旨填词柳三变”“有井水处歌柳词”“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拥有众多粉丝,尤其是众多的女粉丝,甚至喊出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的口号,这样一位充满传奇的词人,却一生漂泊,所以他的词作中也充满了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的风尘,回到宋代的那个黄昏,走进柳永的内心世界。
很显然,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解读他的作品,于是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全词。
2.回环呼应明宗旨。
在教学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让同学们比较《东风破》和《雨霖铃》两首词。同是抒写离别之情,古人和今人有何异同呢?同学们大都能抓住意象、修辞以及表现手法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风破》一词中大量运用了古典元素,使得整首词意蕴悠长,含蓄隽永。可见,现代文化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古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既然《东风破》一词能以歌曲的形式演绎出来,那么大家能不能也将《雨霖铃》唱出来呢?我们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演唱这首词,大家不妨试一试。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你一言我一语,边说边唱。最后,大家用李叔同《送别》的旋律演绎了《雨霖铃》。歌声悠扬婉转,将离别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背下了这首词。
二、以读入文,以情悟读,合作探究将“读”进行到底
1.以读入文,初步感知作品。
诗歌教学,必须多读。通过读,初步把握词的内容,是读懂词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做必要铺垫和准备。为此,我设计了齐读,教师范读,学生代表诵读。每一次的诵读都有明确的指引:初读,要注意字音、诗句节奏;再读要准确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三读,找出全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第一次齐读完后,学生自行点评,大家都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确,但是句子的节奏有些快,没有读出词的韵味。我顺势提出,我站在PK台上朗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词诵毕,掌声四起。学生点评说,听得她都想哭了。我便告诉他们,只有深入地了解词作,准确揣摩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诵读作品。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词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离别场面,设身处地想想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2.以情悟读,合作探究作品。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之后,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细致的解读文本。去挖掘文本中动人的故事,美丽的画面。
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具体说明理由。为了激发大家探究讨论的热情,我用毛笔书写了一幅《雨霖铃》的作品,作为表现积极者的奖品。大家果然非常雀跃,讨论积极,还争相举手发言。
我们之所以喜爱,是因为这些词句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情感,有了共鸣之感。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的,只要找到一个触发点,敢于去表达,就会发现,古典诗词与我们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
诗歌的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在这里,我充当的是一个导航者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的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在以美读文,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烂多姿的文本世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很多学生都觉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让他们深有感触。有的同学说,“无语凝噎”很形象,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出来,却又感觉哽在喉咙说不出来,柳永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伤感写得太传神了。还有一个很喜欢读《红楼梦》的同学联想到小说里面宝玉挨打,黛玉探望时,无声哭泣,气噎喉堵,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的场景。
既然同学们对这句话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么,大家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去读呢?我们全体男同学都化身为柳永,满怀悲伤地去读这一句!全体女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这位与柳永分别的女子,试着体会其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这一次的诵读比初读时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同学们显然都沉浸到这样的情绪里,读完都情不自禁地给予自己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美读过程中,同学们对作者的情绪也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诵读一直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三、余韵悠长,影响深远,让品读古典成为一种习惯
《雨霖铃》这堂课,我充分运用了六要素教学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哪怕这是他们往日并不喜欢的古典诗词。正是因为这堂课激发了同学们研究古诗词,热爱古典文化的热情。
这堂课之后,学生中间掀起了两股热潮,一是填词,一是练字。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同学们在伤心痛哭之后积极捐款救助灾区,同时还选取各种词牌填词抒情,有的寄托哀思,有的表达对汶川重建辉煌的信心,有的叙述受灾情况的惨烈,有的表现众志成城,全力救灾的感人场面。
学生作品
江城子·感汶川地震
刘 典
大地无情怒泄狂,国遭殃,蜀地殇。千万间房,呜呼化残樯。萧萧暮雨江天撒,悲满腔,泪千行。
夜深无人入梦乡,心慌慌,意惶惶。牵挂同胞,无计愁断肠。相望共渡地久长,悲英雄,千斤扛。
江城子
王莉姗
地裂山崩尽成埃,汶川堆,举国哀。天地无情,人间递真爱。众志成城抗天灾,繁盛日,会归来。
日挖夜掘终见骸,气如丝,礼先还。星火阑珊,夜读驱惧寒。感恩好学品尤在,中华兴,指日待。
语文课代表还提议在班上举办一个唐诗宋词的背诵创作比赛,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发搜集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设计了一个《共醉唐风宋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竞赛抢答的方式,大家齐背齐诵齐创作,达到了共同学习感受诗词经典的目的。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沟通了古典与现代,古典的形式在今天也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堂课让大家不再觉得古典诗词是遥不可及的,他离我们很近,“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堂课让大家爱上了古典诗词的形式,爱上了一脉传承的中国古典文化,这堂课所产生的辐射效应让学生终身受用。
李舜,教师,现居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