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庆
他,是一位因不忍看到病患痛苦而精勤不倦、研精覃思的医者;他,是一位临危受命担负起濒临倒闭的维新镇卫生院的坚守者;他,更是一个能够体察民情,一心为民谋利的人民公仆。为了更好的造福一方百姓,他不断提高医术,打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积极向上级反映百姓就医难问题,他就是在维新镇这个铜梁区西北边陲小镇的镇卫生院坚守20年的廖守华院长。
自1980年参加工作担任乡村医生以来,廖守华便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永远的目标,那就是把所有的热血和汗水都倾注在这里,造福一方百姓。
在临床工作中,廖守华以中西医相结合,运用中医的验方、精方、祖传秘方治疗疑难杂病。30余年来,他接诊的病人达数万人,主刀手术数千例。虽然医术高明,但他对待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每次查房都仔仔细细,每例手术都全力以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极高赞誉。他甚至曾四天三夜不眠不休,辗转好几个镇、村,成功抢救了6名危急重症病人,当时,他轮番着坐客车、骑摩托、一路小跑给病人看诊取药,汗水湿透了脊背,焦急熬红了双眼,但他硬是把危重病人从死神那里又抢了回来!
1996年,还是“赤脚”医生的廖守华经县卫生局领导三番五次劝导,临危受命担任濒临崩溃的维新镇卫生院院长,面对整个卫生院人才匮乏、医疗设施简陋、信誉丢失的状况,他首先在分析该院弊病,剖析其症结上下功夫,大力开展各项整顿工作。而后,凭借自己的医技功底与妻子陈映玲独到的专业技术(化验、B超、心电图)合力树立起医院的业务标兵,带头争先进,勤恳做实事,团结起一股上下同心的凝聚力。最终,通过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医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翻天巨变,工会组织、党支部也相继成立,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诊室里那一面面“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的锦旗,以及“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院长”、“优秀党支部书记”、“政协委员优秀提案”等奖牌就是对廖守华工作的莫大肯定。
2012年,廖守华被推荐为原铜梁县政协第九届政协委员,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他先后向县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多项提案、建议,并得到了及时答复和解决。在下村出诊中,他了解到沿河村4.8公里的路段泥泞不堪,严重影响当地群众出行活动,通过向当地政府反映,与本地在外工作和成功人士联系,为该村公路水泥硬化筹措配套资金近43万元,解决了当地村民出行难问题。他还在医院里调整用药结构,把医药费用控制比例作为遏制大处方的治本措施,并把控资任务分解到各科室与奖罚挂钩,确保了药占比控制幅度逐步下降,减轻了病患负担。
“我在这里生、在这里长,既然选择坚守在这里,就是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而这份实在的事廖守华至今已经做了36个年头了。他的个人事迹以《一位边远场镇医生的坚守_记铜梁县第九届县政协委员廖守华》曾在原铜梁县《民声与民意》杂志刊登,还以《坚守大山深处_记铜梁县第九届县政协委员廖守华》为题由重庆市政协报等多家媒体刊载。中国国际科技编辑部以《执着坚守甘奉献 为民谋福无悔路_记记重庆市铜梁区维新镇卫生院院长廖守华》报道了他的事迹,文章载入《领军人才与创新发展》大型科技文献中。而且,关于他的报道《大山深处“赤脚”医生的坚守_记重庆市铜梁区维新镇卫生院院长廖守华》还被中共中央党校《求是先锋》编辑部正式收录在《求是先锋-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今年3月上级党组织破例调该同志到铜梁区卫计委机关信访室工作,并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一位还有两年多点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来说,能有这样的工作安排,在本系统中是前无古人,存属罕见)。我们相信,无论到什么工作岗位上,一心为民的廖守华都会取得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