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明
唐代诗人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一篇文章质量的优劣,其决定因素在于立意。立意,即我们在作文前要想清楚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由此确定自己想要通过所写的内容表达什么观点,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明确”“集中”,立意的高要求是“新颖”“高远”“深刻”,后者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也是考生思想之光的展现。没有思想的文章就像没有内涵的美人一样,徒有其表,华而不实。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体现的是作者思想的深度。要让文章的灵魂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我们必须学会巧妙地使用一些立意的方法。
一、 大题小做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大的话题,内容宽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或选择其中的一个点来写,把这个话题延伸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上,可以借物说理,也可以借事说理,这就是立意方法上所谓的“以小见大”。但要注意,“小”是为大题目、宽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只有以小材料反映大主题,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具体而不抽象,充实而不空洞,真实而不虚假。
例如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智慧”。生活中何处不体现“智慧”?该题十分宽泛,如果不把“智慧”具体到某一两种内涵,如果不把拥有“智慧”的主人限定到具体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身上,那么此作文题考生基本无法写作。具体写一人一事的智慧并不难,难的是,要把这种智慧写得深刻和发人深省。文章怎样才算深刻呢?能将人、事、理从单一的个性,上升到社会层面的共性,能启发人们思考现实或突出潜在的问题,能为现实社会人们普遍焦虑的问题找到一点解决的办法,文章便算得上深刻了。
2015年江苏卷的一篇高分作文为《维也纳的智慧》,此文用“一个城市的智慧”来破题,写它从一个“小小的欧洲城邦”发展为“欧洲工业的心脏”,维也纳发展的历程展示出的智慧的内涵在于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作者这样写道: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它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它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
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学,是音乐会和剧院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了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斯蒂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它的维也纳森林也永远生机勃勃。
考生借事说理,用维也纳历史发展中的智慧为当代城市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二、 小题大做
这里的小题是相对大题、宽题而言的。通常,出题者会直接给出某一具体时事材料的作文题,考生分析这类作文题必须掌握的方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不同的考生透过相同的现象看到的本质有深浅之别,思考的問题也有大小之别,那么作文的立意自然会有高下之分。想要让自己由材料思考到的问题具有常人不易达到的深度,考生就要有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能力,即由此现象想到更多的类似现象的能力。要注意的是,“此”和“彼”的相似度不能过高,最好是能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群。
如:
2014年5月7日晚,央视报道了泰州兴化市注水猪肉事件。报道称,兴化市一家屠宰场每晚给近两百头活猪注水,且猪肉被检验的过程造假。据知情人爆料,一头猪注三斤水,能多卖二十几元钱,屠宰场一晚能杀近两百头猪,一天就可以多赚几千元钱。注水猪肉批发价为每斤7元6角左右,而合格猪肉的批发价在8元6角左右。商家拿注水肉到市场上,按照合格肉来卖,从中获取暴利。
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一般都是批判这种弄虚作假以牟取暴利的缺德行为,再举类似的黑心商贩的例子,将作文立意定在诚信问题上。
这则材料中,商家行为的本质是弄虚作假,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考生作文谈的是完全一样的社会现象,则毫无新意。
网上有一篇评论将此材料的立意上升到“注水政绩”问题,将主题深化了许多。评论者由给猪肉注水联想到“注水政绩”,由商界联想到政界,政界中弄虚作假的虚浮作风用“注水”一词便巧妙地加以概括了。在这里,“注水政绩”已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种腐败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其危害会远远大于注水猪肉问题带来的后果。可以说,这篇杂文的作者的思想之光穿透了眼下社会最大的“毒瘤”。
由此及彼的类比,是将小问题引向大问题的好方法。一篇文章能将看似不同类的问题类比联想到一起,并能让人产生认同感,就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三、 虚实转化
我们在高考写作时,经常会遇到抽象或空洞的作文题目,如“奉献”“追求”“诗意的人生”等。这些题目如何才能写得深刻呢?古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就告诉我们,给抽象的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事件、实物,把隐藏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概念类的思想、情感、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如此就能把文章写得深刻。
如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虽然坚硬和柔软是可视化的形象,但题目指出是“人的心中”,这就是要考生谈人如何处理心中的不同情感、观念等。若谈的对象本就是抽象的,还要继续谈“坚硬”和“柔软”的关系,更容易陷入空泛的说教论理中,也难以将“坚硬”和“柔软”的关系说清楚。
有一位考生选择了和“坚硬”“柔软”特征十分契合的蜗牛这个具体的物象,他在文中写道:“一个人的心,就像是蜗牛,有着厚重而坚硬的壳以及柔软而灵活的身体。而一切的坚硬都是为了保护柔软,一切的柔软都在引导着坚硬。”作者在文中进一步强调,坚硬的壳需要磨砺才能保护柔软的内心,有了柔软情感的引导,内心才能拥有原则和骨气这些坚硬的东西。“坚硬”和“柔软”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该考生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将“坚硬”和“柔软”的关系阐释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可谓妙极。
有的作文题目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景物或情境,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考生就必须由实入虚。写实是引子,先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再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水到渠成地揭示实物的寓意。
如2014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这则材料提供的是“登山”这个具体情境,登山中的不同人的具体表现让我们思考到的是人生追求路上的一些问题。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每一座雄伟的高山都是一道风景线,每当海拔上升一千米气温就会下降六摄氏度,即使山脚是炎热的热带,山顶也会寒气逼人,所以山顶的条件自然会异常艰苦,但只有登上山顶的人才能领略到那种无与伦比的美丽。人生就像一座座大山,当你越过一片丘陵,去登上另一座高山时,你就会收获站在山顶时的成就与喜悦。
考生由眼前的足印联想到成长的足迹,由水联想到上善若水的品格,由落叶联想到游子思乡之情或“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使用了化实为虚的立意方法。
四、 相关比较
有时我们会碰到一些常见的话题材料,这样的题目很好入手,但难以把文章写得充实,写得深刻。为了打开思路,展示自己对这个问题丰富而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给题目中的主题词找找近义词或反义词。如写“成熟”,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反义词“天真”。写“自卑”,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反义词“自负”“自大”。但要让作文升华,我们就必须将相反的两个事物的共性找出来。
什么是成熟呢?通常人们会认为,成熟意味着你远离天真,你已经通晓人情世故,你变得胸有成竹,說话得体,处事圆滑,善于玩弄手段……换言之,成熟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且学会了怎样察言观色,你总是能够为自己赢得最大利益。
但我并不认为那些表现意味着成熟,恰恰相反,那只是意味着自作聪明,而自作聪明正是不成熟的表现。察言观色,说话得体,处事圆滑,善于玩弄手段……这些公关技巧的确可以帮助你在社会交际中抢占优势,但古往今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人还少吗?
真正的成熟意味着你在历尽世道艰难之后能恍然大悟,在恍然大悟之后返璞归真;意味着你理解了生命;意味着你找到了快乐;意味着你将用爱来替代那些自作聪明的公关技巧。
成熟与天真是同样的意思,唯一的差别在于,成熟是对天真的回归。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不敢大胆地肯定自己,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的缺点太多、太严重。与自卑相反,自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肯定,它的特点是唯我独尊,甚至发展到天下无我不能的程度。自卑与自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究其产生的根源,却有一致之处——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造成的。自负的人认可的自己是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可见,他也不能接受现实中的“真我”,这不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吗?
如果作文题中的主题词不容易找到形异实同的词语,那么我们也可试着找找近义词,在相似的两者中比较出不同。请看周国平的散文《论孤独》中的句子: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
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在同中求异或在异中求同,都是深入认识事物的绝佳立意办法。在这种比较中,我们往往能将常见话题写出新意。
五、 化一为三
在考场上写记叙文,老师们平时往往要求考生集中写一件事,因为这样更能突出具有感染力的细节,这是使记叙文具有可读性的基本要求。可是有时你只写一件事或一个情境,就容易和其他同学的思路“撞车”,导致作文难以出彩,所以我们不妨试试“化一为三”的方法。这里的“三”泛指多件事(多个情境),当然,因为作文有限的篇幅,一般来说最好是选择三件事(三个情境)。考生拿到作文题后,顺着最先想到的一件事(一个情境),再找到相似的多件事(多个情境),按标题线索用时空拼接的方式将多件事(多个情境)串联起来,让作文表现出更深广的内容。
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 “心灵的选择”,写这道作文题时,当时很多考生都选择写记叙文,记叙某一次艰难的选择经历,并着力刻画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最终表现人们灵魂的升华。而现在的考生看到这道题目,很快能想到的比较深刻的话题是面对摔倒的老人扶不扶,面对不知真假的乞丐要不要给钱等。如果大家都是写这样的一次选择经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千人一面,乏善可陈了。有一位同学在作文里写了三次选择:在上学路上总是能碰到乞丐,小学时我会选择给予帮助,初中时我会选择绕路而行,高中时我已经可以做到视而不见。文章结尾的一句“究竟是社会变了,还是人心变了”,发人深省。这位同学将其他同学会写的一次选择经历化为了三次,写了三个片断,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面对同一件事时态度的变化,启发人们思考这变化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文章让人拍案叫绝。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而没有灵性的。词句如衣饰,立意乃精魄。过好立意关,当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