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医生职业的统计数据较多,耳熟能详的结论是,“医二代”减少、“状元”不愿学医、医科院校招生断档、医生出现成批跳槽等。这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医生职业似乎越来越遇冷。这难免让人忧虑:若照此发展下去,将来谁为我们看病呢?
并且,这类悲观解读并不缺乏事实支撑,主要体现在,学医很累,医生职业风险较高、工作量大等。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是,医学本科5年,要啃几十本厚重的教科书,毕业后还得接受3年规范化培训。在工作量上,大多数医生一周查房7天,32.69%的医师每周工作超60小时。
现实虽如此,但并不能撼动民间对医生的敬仰。因为从古至今,“悬壶济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医生有职业荣誉感。且不管何时何地,社会上都不能没有医生,学医就业前景较好。有这些好处,就不乏有人将医生作为理想职业,过半受访者期望子女从医,符合人们对医生职业的内心定位。但“最期待”没有成为“最踊跃”,这看似不好理解,其实正好体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这说明,只要现实得以改变,对医生职业的较高期待,就会变成具体行动,“医二代减少”、“状元不学医”等现象就有望日益减少。改变现实需针对医生面临的主要困扰发力,唯有平衡医生的工作强度,增强其职业安全感,待遇提升到与之付出相适应的水平,理想与现实方能对接。
事实上,化解医生所处的现实难题,正是医改所努力的方向。分级诊疗之于减轻工作强度、薪酬改革之于提升待遇等,这些举措若能顺利实施,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定会大增。医生成为民间“最期待”职业,是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医改保持足够的决心和力度,学医必能从“最期待”变成“最踊跃”。
来源: 卫生计生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