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孩子手里的第一个玩具:长棍

2016-05-14 15:43徐民彦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6年8期
关键词:毅力非洲幼儿园

徐民彦

想必你一定在电影、电视或者是书里看到过一位非洲男人手持一根长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上独自长途奔袭的场面。在他的周边有狮群、虎豹、豺狗,远远地注视着,却没有一个胆敢靠近他的。是的,这就是出现在非洲广袤的大草原或沙漠、戈壁,一位孤胆英雄的形象。在非洲你会经常看到这样既令人折服、又非常悲壮的场面。夕阳下,他一个人远去,那道长长的美丽的影子,如同一尊千百年屹立的雕塑,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

我很喜欢非洲,那里的兄弟姐妹是如此淳朴、厚道、友好、老实、遵章、守纪,再就是辛劳与执著,尽管很多人说他们缺少智慧,但是,已经有了那么多优点的他们,真的还需要那么多智慧吗?我看不必了,人各有异,非洲人靠辛劳与执著足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人家过得非常欢乐、祥和,还有比这样的生活更好的吗?当然,他们的幸福与祥和是建立在我们的不解、困惑之上的,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不同的人生观势必产生不一样的幸福观。以非洲孩子为例,他们的成长几乎是纯自然的,万物生长靠太阳,这里的孩子就是在太阳光辉的照耀之下,茁壮成长起来的。

我们一直叨叨再苦不能苦孩子,而非洲的孩子在我们看来真是太苦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培养,是把孩子放到最适合他们自然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在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非洲,孩子们的成长的确十分接近自然,是不是全世界只有非洲的孩子还这样成长,不得而知,但是,我所能知的只有他们。

记得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开着车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出发,奔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经常看到的马赛马拉国家动物园。当然,除了马赛马拉,非洲还有鹤立鸡群的乞力马扎罗山,那是这块看上去贫瘠却十分富饶的大陆之巅峰。我也像很多没有去过非洲的人一样,第一次去那里之前,脑海里涌现的全是戈壁沙漠、饥饿的儿童、飞鸟走兽。其实不然,以内罗毕为例,这是一座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国际化大城市,联合国的许多分支机构就设在内罗毕,如联合国气候组织、粮食组织。感觉那不是非洲,高楼大厦、拥堵的道路,熙熙攘攘的城市中央。然而,走出首都没多远,那就是非洲了,一切归于非洲,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地道的非洲。

尘土飞扬的路,崎岖颠簸,七上八下,人坐在车上那叫一个受罪。远处除了偶尔可见的树木,再就是漫不经心、四处张扬的动物们。与之混在一起的就是那些远行的人们,他们是非洲大地最为常见的景象。一条看上去有些陈旧的粗布长衣,斜挎在肩上,手里拿着一条比人还长的木棍,迈着均匀的步伐阔步前进。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非洲当地人手里的那根长棍是做什么用的,我们问了几个当地人,他们的说法不尽相同,不过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作为拐杖,走路的时候可以用来探路和辅助减轻腿部负担,二是抵御来自生猛动物的袭击。非洲大草原和戈壁滩上的动物,非常害怕他们手里的这根长棍,特别是狮子、老虎、豹子这样善于袭击人类的猛兽,看见拿长棍的当地人,唯恐躲之不及。在非洲很少有野生动物袭击当地居民的事,棍不离手应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所以,非洲孩子手里的第一个玩具就是这根被赋予多重含义的棍子,像护身符一样护佑他们一生平安。

我们车子赶路的时候,不远处看似一家人也在急匆匆地往前赶,两个大人身后跟着三个大小不等的孩子。女人,大概是母亲,她走在家人的最前面,头顶着一个编制的大筐子,里面装满了物品,压得她有些晃晃悠悠。男人,应该是父亲,手里拿着一根长棍,走在家人的最后边。三个孩子中的两个男孩,每人手里也有一根木棍,走在父母的中间。在非洲,是不是有男人手持长棍,保护女人这样的习俗或者是传统,没有找到权威的答案,但至少我看到的是父亲和两个儿子每人手里都有一根长棍,母亲和女儿没有。可见,即便在听上去或者看上去缺少现代气息的非洲大陆,文明依然是这里一直在延续的古老的气息,并未因为贫穷而失去应有的风度和传承。

路途艰险,车子走起来有些吃力,而不远处的那家人却如履平地脚下生风,一直与我们的车子平行趋前。炽烈的阳光一直追着他们,片刻不停地烘烤着赶路的这家人。开始我们议论,猜想这家人的去处,以及行程距离。接着便是不停地感叹,为之折服,大人就罢了,那三个孩子呢,步履一直与父母看齐,似乎没有看见他们喝一口水,也没有抱怨。慢慢的,我们都有些心疼了,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把这里孩子们的刚强意志与坚忍不拔的毅力,锻造成一条摧也摧不垮的人生链条。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苦,相信都不会低头,就像从小在非洲大地练就的长途奔袭,一往无前。

关于非洲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那种思绪与感想真的是无法停下,几年过去了,夕阳下那道美丽的长长倒影,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东非大峡谷远行的那一家人,消失在夜幕来临之际最后的身影。

行笔至此,想起来前阵子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我认识的很多年轻爸爸妈妈,当然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带着孩子到游乐场欢乐一番,之后是压轴节目麦当劳之类的大吃一顿。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异议,十几年以前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看完了幼儿园或小学的集体活动,然后就全家出动奔向孩子喜欢的动物园之类的地方,保留节目也是搓一顿。怎样给孩子过节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个人感觉是不是我们过于强调了让孩子快乐,甚至到了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地步,忽视了意志力、毅力、挫折的教育与尝试。近几年,风靡席卷美国教育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是Grit,就是毅力。这一教育理念击碎了多少年以来,一直被认为孩子成功最重要因素20%的智商+80%的情商的传统观念。最富有诗意的解释是这样子的,毅力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抵达理想的彼岸,需要天长日久,不是咬牙坚持几天、几个月,而是成年累月,或是一生。最接地气也是最为形象的比喻,就是那个源自中国的、古老的“龟兔赛跑”故事。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在一系列的智力问答、脑筋急转弯这样的测试中屡获佳绩。这些看上去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方式,其实质依旧未能摆脱应试教育之窠臼,无非是脱下马甲换了件长袍而已。美国人对孩子毅力教育理念的形成,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更是一种创新与发展。相比较我们的所谓减负、快乐教育,模模糊糊,左右逢源。毅力教育方式的提出,观念清晰,便于把握,无论孩子与家长都能深刻理解,行动起来。对于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很多的不解、甚至误解。过多的把个人意志如兴趣、爱好等强加给生活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孩子头上,认为他们就是一片荒原里的那些野草,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

我邻居的女儿在美国工作,生下儿子后放在父母这里,一年只能回来一到两次。慢慢儿子大了,开始跟着外婆到美国看妈妈,有了一两次经验之后,这个只有两岁多的孩子竟能自己坐飞机往返于妈妈和外婆之间。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为了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让孩子分别在妈妈那里的幼儿园和外婆家的幼儿园进行体验式选择。孩子的选择是去妈妈那里的幼儿园,大人们纷纷求解,想不到这个三岁多一点的“小崽子”语出惊人:妈妈那里的幼儿园有意思,老师会带着玩,外婆家的幼儿园只会让睡觉、吃饭,老师大声说话。

没办法,外婆只得跟着去了美国,担负起接送外孙的任务。问及曾经在单位幼儿园做过老师的外婆,为什么外孙那么喜欢美国的幼儿园,她说,其实人家的幼儿园管教也是相当严格。区别于我们的背诵唐诗、三字经,以及要听话、睡午觉,站有站样,坐有坐姿,他们主要是带着孩子做一些带有锻炼性质的户外活动,注重体质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毅力方面的提升。对孩子而言束缚少了一些,个性空间展开了,不一定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小小年纪出口成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将人生最为需要的毅力植于自己的骨髓里,永不缺“钙”。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说:“一个强者要有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野蛮的身体就是强壮的体魄,不可轻易放弃的坚持与坚持到底的毅力,包括不可征服的精神,也是坚毅的强大掘进动力。人都有一颗进取的心,只是意志力与坚毅程度不同,有的人走到最后,有的人半途而废。根据2016年6月8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一项中国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我们的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水平。其中5到5岁半的男、女儿童较四十年前,分别长高了8和8.2厘米,农村儿童的身高体重,也有较大增长。可见,中国孩子的基本体质并不差,只是怎样将这种好的身板转化为好的体质,还需要加强。

又一个暑季到来,那么多城里的孩子和家长踏上出国访学的征程,这是现在非常时髦、火爆的一项活动。家长希冀藉此开拓孩子的眼界,用世界名校的面貌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在哈佛、牛津、剑桥、林肯,这样顶级的大学里拥有自己的一张书桌。不知道这样的访学有多少意义,从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回来的孩子能否再以学生的身份回去。老家邻居有一位在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只要放假必从学校赶回,寒假跟着父亲赶集卖猪头肉,暑假下地干活。过去从济南,现在从北京回家从来都是坐最便宜的慢车,堂堂博士竟没坐过高铁。但是,我有言在先,凭着他的毅力与坚持,假以时日,我的这位邻居小伙儿定会成为领域顶尖人物。

非洲选手已经统治了世界级运动会3000米以上级别的中长跑赛事,他们不是从小被教练训出来的,而是跟在父母的身后走出来的。或许,我们所看到的在东非大峡谷急驰的一家人之中的哪个孩子,已经成为世界冠军。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从那里走出去的,非洲的兄弟坚信,这只是开始。

猜你喜欢
毅力非洲幼儿园
我懂得了坚持与毅力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我爱幼儿园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欢乐的幼儿园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爱“上”幼儿园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