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满含热泪创作《长征组歌》

2016-05-14 15:06曹黎标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8期
关键词:萧华组歌画册

曹黎标

1965年,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亲身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的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县人)将军,历经半年时间,创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征组歌》。值此长征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再次回顾萧华将军创作《长征组歌》的酸甜苦辣,有着特别的意义。

《西行漫画》带来的灵感

萧华是著名的儒将,即使在缺吃少衣的长征途中,萧华也坚持写日记。有时候没有纸张了,他就把每天的日记保存在脑海中,等到有纸张的时候,再把脑海中的日记整理到本子上。萧华凭着勤奋,赢得了红军队伍中笔杆子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重要职务。因为工作繁忙,萧华心中始终压着一个梦想未能实现——写一部红军长征的战争史。

1964年,萧华得了肝炎,毛泽东得知情况后,特意安排萧华去杭州治病疗养。其间,萧华感到了放下肩上重担后难得的轻松。萧华是个从战场上成长起来的将军,尤其是红军长征的特殊经历,让他多次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看病疗养终于有了空闲的时间,萧华觉得这正是个创作的好机会。当时恰逢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准备筹备长征胜利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央军委找他谈过话,希望萧华能写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宣传资料。

中央军委的建议和萧华的想法不谋而合,现在中央给了他这个任务,萧华立即愉快地答应了。从此,萧华闭门谢客,开始了有关红军长征的文学创作。

早在1938年,在上海进步青年和新四军中就流传着一本《西行漫画》的画册,这是一本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红军画册,画册中的《背干粮过草地》《草地行军》《翻越夹金山》等画稿正是由萧华提供资料,后由黄镇创作而成,再由萧华把画稿交给了阿英出版。黄镇是著名的“将军大使”和著名艺术家。阿英是上海从事党的文艺工作的地下党员。《西行漫画》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秘密印刷发行的,只印刷了2000册。当时萧华并没有得到《西行漫画》的画册,时隔20年后的1958年,萧华在北京图书馆里无意中见到了此画册。他如获至宝,当即带着画册联系了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并把书名改为《长征画集》。《长征画集》出版后,萧华每天都要翻阅几次,并由此找到了灵感:画册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刊物,而歌曲更是受到人民大众欢迎的文艺形式,为何不创作一组歌颂长征的组歌呢?于是,萧华决定创作歌颂长征故事的《长征组歌》。

满含热泪忘情创作

在动笔前,萧华查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报道和故事,那段时间,他顾不上身体不适,整天泡在图书馆查阅旧报刊。经过反复推敲,萧华从红军长征生活中选取了10个场景进行创作。这10个场景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

当萧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第一场景《告别》时,忘怀入戏的萧华仿佛回到了红军长征的年代。红军队伍从江西出发时,军号一响,红旗飘扬,前来送行的亲人个个泪流满面。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子女何时回故乡,甚至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回故乡。但是,出发的红军和送行的亲人都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红军一定能打败国民党,革命一定能胜利。萧华根据这些真实的场景,满含热泪写出了《告别》——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萧华完成《长征组歌》的第一部后,把《告别》的歌词拿给疗养院的其他人看,看过的人无不拍手叫好。这是对萧华莫大的鼓励,于是,萧华又紧锣密鼓地创作出了第二部《突破封锁线》——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

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

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萧华每每回忆红军长征中的往事,就忍不住落泪。最后,用了半年时间,经过了上百次的修改,终于把《长征组歌》的10个部分全部完成。

《长征组歌》永放光芒

《长征组歌》是萧华用真情凝聚而成的一部伟大作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看后赞不绝口。《长征组歌》定稿后,交给了北京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河、遇秋4位作曲家谱曲。直到1965年4月份,由4位作曲家合作谱曲的《长征组歌》才最后定稿完成。谱曲完成后,北京战友文工团就进入了紧张的排演。经过3个多月的排演,《长征组歌》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公开演出。随着《长征组歌》演出的巨大成功,萧华的名字也深深刻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可是,随着《长征组歌》的走红,江青等人却攻击萧华创作《长征组歌》是怀有个人的目的,是想借文学作品为自己扬名树碑。就在江青把《长征组歌》视为“毒草”对萧华进行人身攻击时,周恩来挺身而出为萧华辨别是非:“萧华从小鬼到将军都紧跟在毛主席身边,只有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革命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长征组歌》。萧华创作《长征组歌》不是为他个人树碑立传,他是为千千万万个牺牲的红军将士树碑立传。”周恩来的话让江青等人无言以对。

1966年既是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开始。可想而知,萧华作为江青的眼中钉,他最终没有逃脱江青一伙的迫害。《长征组歌》本来是萧华敬献给长征胜利30周年的特别礼物,结果只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公演了很短的时间,就遭到了“四人帮”的禁演。

1976年10月,“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也就在这一年,遭遇禁演10年之久的《长征组歌》再次与观众见面。从1976年起,《长征组歌》开始在全国各地不停地演出,观众好评如潮。经历了十年内乱的迫害与折磨,萧华苍老了许多。但是,当他得知《长征组歌》重见天日,他的脸上立刻焕发出了孩儿般的愉快笑容。

《长征组歌》以凝炼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再现了红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它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之魂,成为中国合唱史上的伟大精品,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猜你喜欢
萧华组歌画册
萧华和罗荣桓的良师益友情
萧华与刘白羽的一段往事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师生同台演绎
骇图
《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