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
摘 要 当前,随着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加大,高校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此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管理不当的问题,因此,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管理 管理现状 管理模式 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兴建了大批体育场馆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较完备,但场馆的使用效率却不高,且场馆使用的主要消费群体以学生为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都是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管理,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场馆设置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已经由过去的简陋场馆、简易器材和单一功能,发展为现在的宽大场馆面积、多功能场地分区和先进体育器材设备等全新的高投入、高标准模式,但对体育场馆的管理却仍沿用过去简单的场馆使用规范,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粗放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已经远落后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现有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和浪费了。
部分高校在体育场馆的管理方面,虽然根据实际投入与功能变化,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但依然是继承旧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的行政性和福利性模式没有发生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陈旧管理体制造成了现在的管理困境。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保障公民体育锻炼的责任和义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这就使得高校体育场馆无法实现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但高昂的体育场馆日常开销和维护费用又困扰着高校财务。于是,很多高校选择了“以馆养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现实要求成为了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的一对矛盾,所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要向行政性管理和经营性管理两个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改变,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对外开放和有偿服务。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要有体育部门管理、租赁承包或全物业管理等几种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也提高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并积极研究、改革,以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道路。
二、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目标的创新
社会目标是高校体育场馆公益性质的内在要求,经济目标是新时期下高校体育场馆实现正常运行的保证。所以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是为了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共同实现。
1.社会目标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社会目标主要体现在校内管理和校外管理两个方面。校内管理的社会目标主要是指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大型体育活动,集会或者其他师生活动的组织管理,保证校内各项在场馆内进行的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校外管理社会目标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馆对外的体育活动。
2.经济目标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目标是在社会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目标并不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获取经济收益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行和对场馆设施的保养维护,这是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而非经济机构的本质要求。
(二)根据目标导向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创新
1.实现社会目标的管理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要实现校内社会目标,体育场馆在管理上要以突出学生团队活动为重点,尽可能多地实现学生团体活动开展。对外社会目的实现的一般手段是在节假日实行对外开放,为学校外部人员的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对外可以建立场馆会员制,形成类似于资本专用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形成稳定的人员参与,方便了场馆的管理。另外要建立监督和安全机制,保证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
2.实现经济目标的管理创新
无论是校外或者校内的体育场馆使用,在实现社会目标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性质,如收纳场地使用费和会员费等。高校体育场馆的收费式开放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主要管理模式。
(三)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建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系
为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双重目标,其管理面临着改革的现实,因此,在管理上要考虑市场管理发展规律,又要结合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和服务内容。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等实行物业系统管理,实现场馆内部的保值增值。第二,对场馆的使用进行有计划地合理安排分割,实现体育课程,平时锻炼,体育比赛和有偿开放的同步发展。第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场馆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以实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可见,应在服务好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竞赛活动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做到“以馆养馆”以外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陶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5):207-209.
[2] 周剑.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