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群
摘要:拨备计提反映一个金融机构风险抵御情况、稳健经营的重要信息。农村金融机构有着自身的特点,存在拨备偏高、水平不一致等特点,本文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拨备
一、农村金融机构在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拨备是金融机构在日常管理中,对风险投资和预期损失做出估计、而预留出的准备资金,它直接反映了该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质量和经营水平。一个银行在日常管理中肯定会要发放贷款,而发放贷款就会产生呆账和坏账,应对这些不良贷款而提取的准备资金就是拨备。一般情况下,反映拨备的重要指标是拨备覆盖率,即提取的不良贷款准备金与发生损失或者可能发生损失贷款的比例(包括关注贷款、可以贷款和损失等)。按照通俗观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0%是相对比较完善的,而达到150%则是更加谨慎的一种做法。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属于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部分,当然也要提取拨备,以抵御经营风险,但由于自身的特性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不足。
(一)拨备总体水平处于偏高趋势
近年来,国家队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各项制度越来越完善,贷款的发放逐渐规范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加大了对贷款的审核力度和清理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良贷款应该呈下降趋势,不管是呆账还是坏账,其数量和比例都在不断下降。根据相关理论,农村金融机构提取拨备的额度、以及拨备覆盖率都是应该减少的,但事实却非如此,拨备覆盖率呈现出来的特点确是总体趋势单边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已经超过100%,还有的接近了200%,甚至还有少数已经到了300%甚至更高。相对于农村整体金融环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二)拨备计提水平总体还有具有一定差异
我国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拨备覆盖率都在100%—200%之间,但是还有仍有一部分高于200%,也有低于100%的,总体上看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水平。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有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也有不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而根据银监会相关文件规定,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拨备提取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前者按照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计算拨备,而后者则按照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的方法计算,而且按照规定,机器的比例也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拨备较高会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是一种稳妥经营的做法。但是,高的拨备计提会使自身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拨备覆盖率上升,相当于金融机构附属资本增加,其他核心资本会相应下降。农村金融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资本实力较小,其资产总额只占全部银行业资产总量的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高的拨备覆盖率的确对其经济效益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拨备制度欠缺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大部分在县城和农村,在管理上、制度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在不断加强,制定了种种措施和手段,各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规范化,但毕竟和其他银行相比较还是具有议定差异。比如说在拨备管理方面就没有形成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对贷款风险识别机制、贷款损失概率统计分析制度、准备金评估机制以及贷款核销制度等,都是很完善,缺乏一整套系统的工作体系,甚至说在一些方面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就很难形成严格规范的拨备管理制度,直接导致管理的不到位。
(二)贷款拨备政策上的分歧
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工作中,都要遵循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严格的说,而这在许多方面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比如说计提拨备,都是要求抵御风险、稳健经营。但是,目标虽然一致,但毕竟二者属于两个不同的准则,在工作要求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会计规范强调净损益贷款损失拨备必须涵盖该段时期内的已实现损失,拨备计提必须以损失事件的实际出现为条件。而监管机构强调的是对银行资本的监管,重点考虑防范银行破产的风险,因此对预期损失也考虑进去,根据该原则也要计提拨备。
(三)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实力和经营特点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农村金融机构遍布县城和农村,数量非常多,几乎占到我国金融机构总数的90%,但资本实力却很小,只占10% 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当然会首先考虑稳健经营,因为受实力限制,它们很难抵御大的风险,拨备偏高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相对简单,主要靠借贷为主,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发放贷款就成为最关键的资产业务,因此对贷款产生的损失就会更加注重,多提一些拨备会被认为是一种稳妥保险的方法。
(四)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整体偏低
目前,我国一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要求本科学历以上,甚至还有的要求是研究生毕业,这种高学历的门槛当然会提升整体人员的素质。但是在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素质还是存在层次不齐的现象,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水平仍然是难以达到业务要求。比如,对风险识别不到位、或者说存在偏差,对拨备的概念缺乏专业化概念,认识较为模糊,在各类分析和计算上有时候也是千差万别。这种非专业化的管理和工作方式,肯定不会对拨备计提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于是在稳健经营和经济效益方面,前者往往成为首选,较高的拨备覆盖率就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对策
(一)加强政策方面的保障,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降低拨备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较少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如果该问题解决了,为不良资产计提的拨备也就会随之下降。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还是处于较高水平,政策因素、自身管理水平都是形成的原因,减少不良贷款首先要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和政策文件形式加以保障。近年来,针对该问题国家相继下发了一些书面文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在一些领域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立法形式加以约束,形成强有力的强制性的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不良资产自然会下降,拨备计提也会随之减少。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尚未形成科学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信用担保机构和配套机制的建设。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拨备管理制度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拨备管理机制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准备金评估、风险识别、贷款核销、统计分析等,只有这些机制完备和成熟了,才有可能形成科学良好的拨备制度。而做到这些,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花费大的时间和精力,既要在管理上下很大功夫,也要借鉴参考其他金融机构的做法,其中管理者的意志和工作方法起着很大作用。最重要的,国家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加大对其的管理,必要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在遵循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是否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所以,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更加合理的政策,使其尽快形成合理的拨备制度和相对完善的运行体系。
(三)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实力较小,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这也是影响自身不良资产、导致较高拨备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也应从自身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实力较差,这是客观环境所要求的,也是符合农村金融发展需要的,但是可以想办法增强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稳健经营的关系,自身各方面的机制成熟了,运行自然顺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会增强。其次,尽快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对拨备问题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引进一些高端人才,充实自己的力量和队伍,在风险识别、准备金评估和统计分析方面的业务技能大大提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拨备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彦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拨备问题探析[J].学术纵横,2010(02).
[2]蔡军,杨丽荣.拨备偏高,影响经济效益[N].农村金融时报,2016,4,4.
[3]隋洋.动态拨备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06).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