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

2016-05-14 10:31
中国摄影 2016年8期
关键词:言说运行机制编辑部

眼下,话题层出不穷。一些过往的图片被适时地翻检出来,进行重新解读,赋予新的意义,甚至商业价值。更多的人在分析这些影像及其相应的文本时,自觉地把其纳入到社会史,甚至文化生活史的视野中进行研读、考证,这极大地拓宽了影像言说的视界。摄影研究领域内,新史学方法应用已蔚然成风。先前,那些不被看中的影像材料,如物件、书信、手札等,如今已然大行其道,甚至登堂入室,成为见证摄影文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与前些年的摄影研究书写大多是个人志趣不同,如今一些地方组织机构对此多有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土摄影文化的呈现、研究中来。地方知识与本土经验,这为摄影文化言说增添了血肉。

此间年轻学者再也不会把学问挂在口头上,而是扎扎实实地从理论到方法、从材料到田野、从价值到伦理,认认真真走出自己的步子来。谦逊、眼界开阔,学问扎实,直面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他人不足,这是新一代优秀摄影学人身上可贵的品质。

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些现象也值得关注。

又一些拍照新人涌现出来了,只是与前些年的景象不同,他们在一套话语体系、一套运行机制中,悄然登台,落寞退场,其众多代言者的声音往往大于这些摄影者本人。先前,摄影界千呼万唤的一套成熟运行机制——包括策展人、评论家、画廊主、媒介、消费者以及心领神会的观众等组成的链条终于链接完成,并运行之时,那些摄影人突然发现自己在这喧嚣的生态链上,一夜之间无足轻重了。见物不见人,自己的主体地位消失了,异化了。这些年轻的摄影人面对的尴尬局面是,往往自己还未发声,还在犹疑不定,就有人言之凿凿地把你的话说完了,高屋建瓴地把你的作品解读完了,甚至给了你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历史定位。你唯一要做的,或许就该安静地走开。

我们这个年代里,对一个从事摄影的人最高的褒奖莫过于当着人家的面掷地有声地喊出这么一句话:你会进入摄影史的!换一句话,也可以表述为:摄影史会记住你的!闻者大多也会感到无比受用。那些不吝语词口口声声奉承人为“大师”“大师”者,显然已经落伍了,这与夸人家可以光膀子变出条蛇来无疑。再退一步,对那些胃口越来大的人来说,仅仅夸他的照片拍得好,那简直就等于骂人脑残了。曾几何时,这可是对一个摄影人最高的褒奖之词啊!生活在汉代的人讲究厚葬,事死如事生,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生前便大肆修造陵墓,亲眼目睹为自己身后开墓道备祭品、万众忙活的场景,那该是何等的荣耀。

今人很难理解这些行为。不过人们似乎从那些当面恭维之语中找到传承。大家都没有耐心等到尘埃落定的那一时日。在那些热闹的大众狂欢场景背后,有些事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情了。

有关让中国摄影史成为世界摄影史重要篇章的呼声,今日更甚。事到如今,这既是历史的自觉,同时,似乎更是文化不自信的另一种体现。内争名誉,外争地位,夏日的热浪里,历史的天空上心思飞来飞去。

本期杂志专题为照片中的文字问题,图文详尽丰富,当为盛夏盛宴,在这简短的卷首语中就不再赘述了。自八月刊起,杂志内容增加了“业界月评”专栏文章,编辑部试图纵论摄影产业的纷繁万象,提要点、找要害、亮态度,览业界红尘,道杂志观点。

《中国摄影》编辑部

猜你喜欢
言说运行机制编辑部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