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沃尔伯特
改变我人生的书是哪本?这可就多了,取决于我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我还是个读大学预备班的苦恼年轻人时,我读的就是塞林格的《九故事》;在芝加哥认真地念大学的时候,读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在佛蒙特州当高中教师的时候,读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在纽约当挨饿的艺术家和读研究生期间,读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成为一名雄心壮志的小说家时,读凯瑟的《教授的房子》,马克斯韦尔的《如燕而至》,以及康奈尔的《布里奇先生》和《布里奇太太》。在我当时的环境下,读这些书都显得那么地紧迫和必要。有了这些书,我不再是孤单一人,或者准确地说,不再感到孤独;这些书让我能远远地逃离我的现实生活。
根据我的回忆,我首次认识到奇妙的二分法,也就是说从完全虚构的世界中理解什么是现实,是来自《夏洛特的网》。
“爸爸拿着那把斧子要去哪里?”
如果学写作的学生需要一个句子结构来分析,他们就得聪明点来看看《夏洛特的网》这开篇一句。你怎能放下这本书?从一开篇的这个令人一震的问题,再到接连不断的危机,弗恩和威尔伯越来越深厚的亲密关系,以及夏洛特和谷仓院子里所有的动物们,E·B.怀特抓住了你的手不放你走。结果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动物们的欢闹狂欢配上一只足智多谋的蜘蛛,以及对友谊的幻想和时间的流逝。看看结尾是多么的精彩:“威尔伯永远也不会忘记夏洛特……一个人既是真心的朋友又是好的作家,这样并不常见。而夏洛特就是如此。”
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师有一天说,“每一本好书最终都是写作这一行为的比喻。”当时我不理解,现在我想我明白了。
我读《夏洛特的网》的时候,大概八九岁。我住在得克萨斯州奥兰治的郊区,对农场或是挥斧子的父亲形象一无所知。这也没关系。我很快就知道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故事,我知道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泥泞的、有霉味的谷仓这个它特有的背景下,但不知怎么的,它佐证了我对世界上的事物的疑问,这样一来,奇怪但又确定无疑地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也想把词语串成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不但能反映读者的生活,还能引领他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当然,我那时还不知道这就是自己想做的——我只知道《夏洛特的网》和我以前读过的书不一样,它既是一个真心的朋友又是一篇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