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发展与创新

2016-05-14 15:13赖钧霖
艺术评鉴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赖钧霖

【摘要】云南各民族都拥有历史悠久的鼓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鼓承担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角色;在远古原始时代,鼓常用于祭祀、报时、报警以及娱神、娱人的歌舞表演。本文拟对近些年来云南地区在少数民族鼓乐继承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并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以期引起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继承和发展予以足够地关注和重视,并制定出一些相应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鼓乐;发展;创新

多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和音乐工作单位都对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发展作了相应的措施和行动。但在其过程中,在人们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纵观云南民族鼓乐发展的历程,有几点成功经验是值得总结的。一是对少数民族鼓乐的运用和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二是较为深入系统地对云南各民族的鼓乐品种进行了调研和掌握。三是鼓励和提倡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工作内容中,决不轻视包括鼓乐在内的细小环节。四是在继承各民族鼓乐基础上,鼓励发展和创新。

发挥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这是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提出的指导方针。早期云南鼓乐的继承发展,尽管速度缓慢,但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前后,大多数的工作都是由一些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来发起和具体实施的。较早的例子如:又如:1980年9至10月,在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云南代表团上演了一批较具特色的鼓乐舞蹈节目,其中文山壮族的《铜鼓舞》、沧源佤族的《高格龙猛》等,均将铜鼓、木鼓、竹鼓、象脚鼓等打击乐器运用于表演和伴奏,较好地展现了云南民族鼓乐文化发展的景象,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又如:成立于1995年的云南省旅游歌舞团,在其创演的大型民族风情乐舞《彩云南现》中,不仅在许多歌舞节目中运用了多种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鼓类乐器,而且还精心编排成了一场名为《云南鼓魂》的开场大戏,据后来了解,这场《云南鼓魂》的表演一共选用了云南十二个少数民族的二十六种鼓,其中有铜鼓、太阳鼓、象脚鼓、木鼓、栽秧鼓、蜂桶鼓等。根据它们各自的音响特点和表现性能,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汇成鼓声的交响。这无疑是对云南鼓乐文化发展所作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2005年春天,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之后,又到北京保利剧院连续演出,随后又在国内外相继演出,颇受称赞。《云南印象》的成功与继承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鼓乐关系极大,其将云南本土的各类民族鼓运用于歌舞表演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强化和提升了个少数民族鼓乐文化内涵及品格地位。取得了值得称赞的成绩。

在这些大型文艺展演中,云南的民族鼓乐发挥了不可轻视的巨大作用,给各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然而,从另一面来看,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传承和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认识不够统一,观念还需更新。据了解,目前对如何促进云南少数民族鼓乐发展许多人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其中有部分人们是因为在挖掘少数民族鼓乐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太过劳累,有时即便是被动的从事这项工作也是出于好奇心。更有甚者,打心里就觉得少数民族的东西过于“原始”、“落后”,对此毫无兴趣。这些情况均反映出人们对民族鼓乐文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力量分散,应于凝聚。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继承发展,是一项收集、研究、制作、演奏、教学、创新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参与。然而,这些年来,对此项工作的进行一直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意志和统一领导,各地区、各单位的行为都是各自为阵,各取所需。这些做法从另一角度看也许会有实惠指出,但对合理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多有不足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做到共识合力,必须打破原来力量分散的局面,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云南少数民族鼓乐文化的发展。

第三,保持特色,创新发展。保持原有乐器音、型、质的情况下,精选出一批融合度较高的鼓乐器,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再加入一些与其融合度高的传统或现代打击乐器,组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打击乐团。

纵观多年来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继承发展情况,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总结的。其一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等方面有明确的共识,对少数民族鼓乐作品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其二是将少数民族鼓乐的运用不断普及与深化,不仅提倡和鼓励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和相关院校将云南少数民族鼓乐搬上舞台和引入到艺术教育中,而且还扶持和帮助民族民间鼓乐,并将其引入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或旅游文化活动中。

2000年以来随着人文思想的进步,国家文化部以及云南各少数民族自治州政府等也对云南各个民族的鼓乐文化有了高度重视。最近几年,我国央视频道也陆续播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各少数民族鼓乐的节目,内容涉及到多种云南少数民族鼓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用途。我以为,要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目前和今后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将云南民族鼓乐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围,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文化产业的繁荣是由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的推广来实现的。相关部门应当将此项工作劣势发展规划,采取“政府牵头、行业协助、社会需求促进、市场杠杆调节”的方法,因势利导地作好此项工作。二是组织一支具有多种专业鼓乐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全面收集各种鼓的实物、演奏方法及音、谱、图、文、像等相关资料。对各种鼓进行型制、音响、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制作和改良的探索实验。对云南民族鼓乐的继承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有计划地分步予以实施。就此,应该网络团结各方面人才,设立一个研究、制作、改良、创作、演奏、教学等人员组成的“云南省打击乐协会”或“学会”专业团体机构,对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开展好此项工作。三、文化、教育主管部门、科研部门、民族艺术表演团体、音乐院校等专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内容和需要,积极配合、指导少数民族民族鼓乐发展工作,形成合力,更利于各项系统工程的开展。

第四,政府应予此项工作大力地扶持,不仅是意识政策上的指导,还需要资金上的照顾。应投入适量的文化产业扶持基金,用于启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促其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云南少数民族鼓乐的发展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在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扎实工作、合理运用中,呈现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云南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增添更多的实际内容。

参考文献:

[1]专著类,曾遂今:《消逝的声音·中国古代乐器鉴思录》四川教育出版社

[2]期刊类,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三期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