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

2016-05-14 02:41朱春晓
唯实 2016年8期
关键词:江苏企业家政策

朱春晓

企业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因此,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要阵地和主体力量。江苏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2009年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过十年奋斗,已然成为全国创新氛围最浓、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企业创新成效斐然。“十三五”时期,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建成创新型省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近年来江苏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效与不足,从而较好地把握其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江苏企业创新的成效与不足

2014年,我国首次开展了全国企业创新调查,主要内容包括2013年~2014年度内企业创新情况、企业家对创新的认知以及创新政策的落实情况。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是目前关于企业创新的最新数据。本文借助2014年江苏企业创新调查的数据资料,以工业企业创新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行业创新活动的相关情况,分析江苏企业创新的情况及政策效应,并探寻其主要制约因素。

创新活动活跃,创新类型丰富。根据国际创新调查指南《奥斯陆手册》的定义,企业创新的类型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四种。其中,产品和工艺创新是制造业创新的直接体现,合称为技术创新;营销创新通过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创新则使企业不仅能够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组织变革,同时还能为技术创新的实现提供更有效的组织支撑。2014年底,江苏全省487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近60%成功实现了创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5个百分点,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

由上表可见,2014年全省实现产品创新的工业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30.8%,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占29%,实现组织创新的企业占39.6%,实现营销创新的企业占34%,四种类型的创新企业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一种以上的创新活动,超过10%的企业同时实现了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显示出江苏工业企业创新类型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技术创新外,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也较为活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特性。

创新机制初成体系,运作效能有待提升。目前,江苏企业创新机制已初成体系,主要包括创新资金提供机制、企业创新合作机制、创新信息获取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

创新资金提供机制。多年来,在江苏全社会研发经费构成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一直占50%以上,创新主导作用明显。2014年,江苏工业企业创新经费支出总额为2570.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创新经费的构成包括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经费支出、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支出等。2014年,全省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全部创新费用支出的53.4%,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占40.9%,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支出占3.1%。江苏工业企业创新经费大部分用于企业内部研发以及购买机器设备与软件,占全部经费的90%以上。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企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常用指标。2014年,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8%,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02%,只有八个行业超过2%。当然,这些创新经费支出只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8%,位于全国第七,可见企业创新费用投入虽然总量较大,但其投入强度仍显不足,借助企业外部力量进行创新活动也显不足。

企业创新合作机制。企业创新合作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8.2%开展了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创新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但仍以自主研发为主。调查显示,江苏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中,由本企业独立开发的占84.7%;与集团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占5.9%;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占6.3%;与政府附属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的占2.6%;与境内高等学校合作开发的占15.5%;与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发的占3.9%;在其他单位开发的基础上由本企业进行调整或适应性改进的企业占5.4%;由其他企业或机构开发的企业占2.2%;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占3.9%。企业合作的对象,包括集团内其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他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其他合作对象等。其中,与客户或消费者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43.8%,与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38.6%,与设备、原材料、组件或软件供应商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34%,这三种合作方式所占比例较大,与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最少,不到1%。因此,从创新合作机制来看,主要以本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与高校的创新合作较为密切,但与国内外其他单位和机构的创新合作还很少,尚需开拓其他创新合作的方式。

创新信息获取机制。江苏工业企业创新信息主要来源有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供应商、客户或消费者等。从不同信息来源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来看,来自客户或消费者的信息影响较大,占全部企业的49.4%;企业内部信息其次,占39%;来自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对开展创新活动影响占24.9%,其他类型的信息对开展创新活动影响较低。由此可见,江苏工业企业目前主要依靠传统信息来源开展创新活动,与其他行业机构的信息合作偏少,尤其缺乏与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信息交流获取活动,从互联网和政府部门获取信息的占比也偏低。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江苏近1/3的工业企业申请了专利或拥有品牌所有权,但其中仅有28.6%的企业对已有的发明专利实施转化。工业企业在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方面尚未形成高效合理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江苏制造业2014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72442件,其中已实施的发明专利仅占28.4%。为保持与提高创新竞争力,企业采取了许多措施,申请专利是企业常用的成果保护及转化方式,其中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最多,申请发明专利的企业其次。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也不同。烟草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较大,烟草制造业的企业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的比例最大。各行业申请注册商标的情况类似,申请版权登记、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等措施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在专利实施和拥有品牌所有权方面,烟草制造业专利的实施率最高,达到90%以上;家具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专利的实施率比较低,都低于10%。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拥有品牌所有权的企业比重较高,都在50%以上;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拥有品牌所有权的企业比重较低,都在20%以下。

创新产出绩效初显,创新层次亟待提升。创新产出绩效是指实施技术创新后企业价值的增加,主要通过研发产出及其影响来反映,包括新产品销售情况。2014年底,江苏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首位,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16.6%,低于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列全国第八位。根据不同的新颖度划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中,“企业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新产品总销售收入的56.1%;“国内市场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31.8%;而“国际市场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相对较小。从新产品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来看,江苏省工业企业新产品的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国际新产品或工艺相对较少,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是“国内市场新”和“企业新”,难以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结合上文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数据分析,江苏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绩效仍需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层次也需进一步提升。四种创新类型对企业的影响。创新绩效不仅反映在新产品的销售方面,还反映在创新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上。在调查中,四种创新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用高、中、低、无四种影响程度来划分。在这四种创新类型中,认为产品创新影响最大的企业占40%,认为工艺创新影响最大的企业占32%,认为组织创新影响最大的企业占16%,认为营销创新影响最大的企业占12%。将四种创新类型对企业的影响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后可见,四种创新对工业企业均有一定的影响,属于影响程度为“中”的档次,综合得分均超过85分。可以认为工业企业创新带来了一定的创新绩效。

企业家中“少壮派”居多,创新意愿比较强烈。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方案的制定者,他们对创新的认知决定着企业能否及时制定创新目标,达到创新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江苏工业企业家以男性为主,所占比例超过60%,年龄小于50岁的青壮年企业家超过70%,年轻的男性企业家一般具有较强的冒险创新精神,有进行创新的强烈意愿。从教育程度上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比重接近80%,具有良好的知识文化水平的企业家更倾向于接纳新知识和新想法,勇于实施创新措施;从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上看,江苏企业家中认为创新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了一定作用的占61.3%,认为创新起了重要作用的占29.2%,认为不起作用的仅占9.5%,说明江苏大部分企业家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有进行创新的内在原动力。

创新阻碍因素较多,资金缺乏仍居首位。阻碍企业创新的各种因素不仅会使创新难以实现,而且会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江苏工业企业创新的几大阻碍因素中,“缺乏创新资金”为首要因素,所占比例接近30%;其次分别是创新费用过高、人才缺乏、技术缺乏和市场需求等。受这些阻碍因素影响的企业,所占比例均达到20%左右。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情况,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其是行业内的领头羊,通常率先创新,虽然率先创新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如不能确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创新成果易被竞争对手低成本模仿等。对于小企业来说,资金因素是最主要的创新阻碍因素。

二、江苏推动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分析

近年来,江苏出台多项推动企业创新的政策,但在政策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对创新政策的认同度,具体分析如下:

半数以上的企业家认为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有推动作用。企业家问卷结果显示,全省一半以上的企业家认为政府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有推动作用,其中15%以上企业家认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所得税减免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较小。尽管半数以上的企业家认同税收政策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但仍有36.3%~44.6%的企业家认为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并未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企业反映影响税收政策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不知道此政策”、“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吸引力不足”、“办理手续繁琐”、“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等。75.4%的企业反映没有资格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其次办理手续的繁琐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不知道有该项政策,也是造成政策对创新推动不佳的主要原因,仅有1.4%的企业认为政策的执行力不够,是造成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据此分析,江苏省部分税收政策效果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门槛高,一般企业难以享受到,同时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还需加大。分地区来看,税收政策对苏北的创新影响程度最高,尤其是盐城,26.7%的企业认为对企业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在苏南,常州税收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好,而镇江企业对政府政策实施效果的认可度较低,分析原因,主要由于镇江很少有企业享受到该项政策且政策的吸引力也不足。

七成企业家认为人才培养政策对企业创新有作用。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全省参与2014年创新调查问卷的5万多名企业家中,近七成认为人才培养政策对企业创新有作用,其中有46.4%的企业家认为作用一般。值得重视的是,1/3以上的企业家认为人才培养政策没有起到作用,主要原因有政策的实施范围有限、吸引力不足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等。此外,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及办理手续繁琐,也是阻碍政策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分行业情况分析,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对政府人才相关政策的认可度,明显低于交通运输行业及信息软件行业,享有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高达55.5%,为行业最高。信息软件行业作为新型的高科技行业,知识更新速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因而企业对相关人才政策更感兴趣,政府在实施政策时也具有倾向性。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仅有5%的企业认为该政策高度促进企业的创新,33.3%的人认为该政策并未对其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行业大多数企业未享受到该政策。可见,人才培养政策对各行业创新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行业对于政策作用的认可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近七成企业家认为金融支持政策对促进企业创新有推动作用。金融环境是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省67.5%的企业家认为金融支持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产生推动作用,但该政策在实施上也存在着落实力度不够、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金融支持政策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实施效果最佳,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家对相关政策的评价最高。有60%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具备享有该政策的资格。但对于批发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来说,金融支持政策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较小,近半数批发零售业的企业家认为该政策对其企业创新无影响,而商务服务业也仅有5.2%的企业家认为影响较大。

不同企业家就各类政策对创新影响程度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就各类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程度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影响效果来看,各类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程度的高低顺序为:人才培养政策、优先发展产业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收政策。认为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和企业创新高度相关的达到16.8%。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仅有14%的企业家认为金融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高度影响,虽然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在解决企业创新资金方面的作用相对来说不尽人意。从对各地区影响的比较分析来看,苏南地区对政府政策的评价普遍偏低,尤其是南京与苏州,这两地企业家认为政府政策对企业创新有影响的只有50%左右,而苏北地区企业家的评价较高,徐州、宿迁两地近九成企业家认为,政府政策对企业创新有影响。要特别指出的是,江苏有七成多企业不具备享受产业扶持政策的资格,这是怎么回事呢?产业扶持政策是指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计划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倾斜、优先扶持某些产业或部门的措施。主要由于优先发展产业政策的针对性比较强,同时企业家对该政策不了解也是阻碍政策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产业扶持政策在苏北各市的认可度比较高,如盐城有36.7%的企业家认为该政策对创新活动产生高度的促进作用,仅有13.4%的企业家认为对创新没有影响,而苏南的认可度明显低于苏北,体现出相关扶持政策对苏北地区的倾斜。

三、促进江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创新是“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潜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使江苏尽快成长为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

优化税收支持政策,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综上分析,税收优惠是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但江苏的企业创新税收政策仍需进一步优化,如提高企业研发费用计入加计扣除应税收入的比例;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降低部门政策的适用门槛;对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动态核实受惠企业条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在发达国家的创新发展模式中,近半个世纪以来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是共性之一。在这些国家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政府投入基本上占1/3。“十二五”期间,江苏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均值为85.7%,而财政科技支出投向企业的仅占10%。财政对创新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健全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尝试建立五大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即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激励机制,科技金融紧密结合机制,科技创业投资机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协同创新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建议采用股权激励、薪酬激励、人才发展激励等多元化的个体激励办法,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一是鼓励健全股权激励机制。对企业创新人员进行股权激励,保证其对创新成果的受益权。二是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将员工的报酬与其创新成果挂钩,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三是构建人才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促使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为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提供舞台,从而推动企业创新。

搭建平台,提高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各创新主体间并不是孤立地开展创新活动,而是形成各种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产学研关系等。企业可通过网络化协同创新平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迭代创新,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搭建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制造业”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制造业”的跨界合作,加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建议从国家层面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工程,加强技术攻关,开展应用示范,树立标杆企业作为产业引导,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转型。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完善人才机制,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江苏是人才大省,通过实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江苏“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江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创新拔尖人才,但相对于庞大的人才队伍而言,政策覆盖面仍然有限,而且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集聚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体制内人才向企业集聚。努力实现“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升级,由“打工者天堂”向“创新创业者天堂”的升级。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需要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一是通过定向实训、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培育“互联网+”高技能人才,高校要积极建设知识共享平台,联合制造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出更多适应互联网经济的人才。二是通过专项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等向智能制造倾斜,鼓励地方和社会资源进入智能制造领域,通过投资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支撑“互联网+”在制造行业的发展,只有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完美平衡和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资源配置最优化。

以“四大工程”推动三大区域企业创新均衡发展。为推动全面创新,江苏应更注重省内三大区域的均衡发展。既要支持鼓励苏南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要支持和鼓励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积极推动三大区域间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此带动江苏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工程,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二是实施跨区域特色产业带打造工程,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围绕三大区域产业发展链条和产业特征,统筹全省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跨区域特色产业带。三是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程,形成科技创新网络。四是实施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工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江苏企业家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水韵江苏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