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 要:本文以支架教学法作为理论支撑,在课文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中完成了导入情景,搭建支架,独立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完成了对课文的深入解读。
关键词:支架教学法;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
一、理论支撑
支架(scaffolding)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原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俗称“脚手架”。支架教学模式源于Vygotsky(1962)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两者或更多者合作解决问题时,通过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共同合作,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习者的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同伴的合作中可以提高。而同伴或老师的暗示、指导等就是“支架”。
二、课文主题
课文题目是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
三、课文梗概
该文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Noel Grove所写,文章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主要生活经历,并印证了主题: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
四、课程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支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其核心是对最近发展区的判断和适当教学的提供。支架的表现形式很多,以下采用了导入情景,搭建支架,独立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导言(导入情景)。放映由Mark Twain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片段。片段选取的是Tom刷油漆一段,引入作者马克·吐温。该环节目的在于导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
(二)任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即马克·吐温的相关信息。要求每个学生小组(每组五人)在自主学习后,选择一个角度作一篇介绍马克·吐温的报告。报告要实现课文的初衷: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该环节目的在于以任务的方式告知学习目标
(三)实施过程。
A.以个体为单位完成对课文的自主学习。
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构思;明确主题;确定角度;必须含有图片及英语说明;必须用英语汇报。
该步骤用于明确报告的构成要素。
C.细化小组角色分工:建议小组成员实行以下分工;资料收集、筛选、分类;拟定报告提纲;文字工作;版面设计、绘图美编;口头陈述。
该步骤引导小组合理分组,更好地配合并完成任务。
D.阅读相关补充资料:维基百科;《小说鉴赏》《外国文学名著快读》《英美文学名篇选读》,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
每组的同学通过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信息,并理解、分析、整合。该步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建议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自行筛选、分析、总结、评价。
E.分析模板简历:截取维基百科上关于马克·吐温的生平简介,分析其特点,比较其与本次报告要求的不同之处。
该步骤为学生提供实例参考,提供学习支架。
F.讨论设计报告:集体整合资料,完成文字工作,注意语言的正确、得体、流畅。商议报告的设计,完成制作,并准备好口头汇报。该步骤引导学生用已整合的资料和相关的词汇完成报告的制作和陈述准备。
G.提交报告和完成口头陈述。
(四)评价
五、课后反思
支架教学模式能应用于一定类型的课文,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课程进行中,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的基本理解;通过搜集和整合课外资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报告制作和汇报中,促进了合作学习。同时,提高了主题、角度、支撑的意识,锤炼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评价过程避免了终结性评价。当然此次尝试也发现了问题,高度的自主学习和小组汇报,造成了个别小组的个别学生参与度低,甚至不参与的情况。由于主题固定,学生之前对于马克·吐温的作品阅读较少,所以角度选取比较单一,支撑以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为多。所以,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支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还应该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支架搭建是否完整、合理;二是学生的储备知识是否能完成支架下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梅仁毅,王立礼.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张艺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个案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外国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