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
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也已经年过半百了。翻开26年前的毕业纪念册,老师的临别赠言依然是这样的清晰,跃然纸上,充满智慧的光芒:“追索大海的前身更为浩瀚,不要为渺小迷惑。”
年轻的时候,我把老师的留言当做一种追求心中梦想的动力,放弃“铁饭碗”,只身南下,潜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寻找更为浩瀚、精彩的人生。
90年代初,广州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拥挤嘈杂、蠢蠢欲动、新旧交替的城市,而位于广州东部的开发区则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天地,踏上那条笔直宽敞、繁华簇拥的开发大道(原名夏港大道),精神都会为之一振,崭新的厂房、楼宇掩映在芦苇、芭蕉林中,走进任何一家企业或者政府机关,你都可以相逢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我爱上这片土地,甚至有一种先行者的悲壮或荣耀。在外企做法语翻译期间,我会竭力为同事、员工争取我理解的正当利益;做行政财务总监助理时,我学到了很多不曾接触过的领域和工作技能;做厂长后,开始学会全局看问题,视野更加开阔,体会到一个管理者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打工触到天花板,就有了一种自己创业的强烈愿望,于是辞职后与人合作创办广告公司。虽然为了完成某个案子可能通宵加班,虽然有时为了承担某个员工工作的失误赔钱,但是,当你的某个广告词被朋友们记在心里由衷赞美,当你的方案在竞争中得到客户的认同和信任,一切的疲惫和付出都烟消云散。做公司的过程,其实是建立信用的过程,很欣慰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加分。
随着年岁的增长,偶尔翻开这本纪念册,老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算起来老师带我们几个弟子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但老师依然离开舒适、熟悉的环境只身来到武汉开疆辟土,令人敬佩。老师给人的印象非常年轻,清瘦儒雅,才思敏捷,身体健朗。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每次师母过来,不是在忙着搞卫生就是在厨房弄吃的,学生式的短发映衬着健康、红润、光洁的脸,风风火火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医生,让人想起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老师看着师母的样子和眼神特别令人感动:眼睛放着光,充满着欣赏、怜爱和幸福感,整个人也年轻起来。
有时候我在想,老师的留言其实是要传递什么思想呢?老师治学严谨,思想开阔深邃,70多岁应邀到武汉大学创立新闻研究所,亲自带研究生,我们每个弟子几乎都是一对一上课。老师一直在研究的中国新闻思想发展史之课题由我的三位资深师弟(其实无论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我都应该称他们为师兄)分头研究,特别是古代部分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我想,“追索大海的前身更为浩瀚,不要为渺小迷惑”一方面正好反映了老师自身研修的执着探索精神和谦虚、目光高远的境界,另一方面也是勉励我未来的人生路上不要浅尝辄止,不要满足于小小的成绩。
也许潜意识中还是有一种专业情结,公司经营到一定阶段,我退出来又回到了新闻媒体工作,通过做女性专栏“女人有梦就去追”,去了解其他女性的人生,她们的梦想,她们的人生选择,后来我也做过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同也不会做的选择:保险代理人。因为我领悟到人生就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你选择不同的路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而那个时间点我很想看看这边的风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对上帝的信任,我相信上帝为我规划了美好的人生,我要行动,才能配合这个计划的实现。
几年的保险生涯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既是对大学教育缺失部分的补课,也扩大了我对人生理解的深度和宽度。
进入知天命之年,重温老师的留言,有了更深的感悟。浩瀚宇宙,深不可测,追求永无止境,重点是不忘初心,不偏离航向。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小如一粒尘埃;人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是何等短暂,但是虽然短暂,却可以让每一分每一秒变得有意义,人虽然渺小,却得到上帝的无限眷顾,问题在于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感恩与老师的缘分及其谆谆教诲,感恩师母带给我的母爱的温暖和光芒。
愿老师在天国安息。
(作者系何微先生在武汉大学培养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