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外资来源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2016-05-14 12:14宋炜
软科学 2016年8期

摘要:利用2008~2014年间两位码分类的中国工业分布滞后面板数据,在中间品三维框架下估计了中国工业技术差距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品使用效率快速提升、生产成本日益减小和创新能力的逐渐强化,美欧日韩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呈递减之势。只有积极制定和实施以低效率外资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差异化引资战略,善于利用外资的退出效应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才是提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技术差距;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外资来源;差异化引资战略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8.0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8-0034-04

发展中经济体的技术特征本质上是技术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则是缩小技术差距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化的发展阶段,技术差距的本质性改观推动了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中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攀升已开始挑战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为了保持技术垄断优势,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更加有效地控制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共识。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深入考察技术差距与外资来源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议题。

1文献与假设

技术差距的变化内生决定于跨国公司使用东道国中间品的密集程度[1]。FDI所具有的技术差距使得中国工业更倾向于从产业协同性较高的美欧日韩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在学习能力大于创新能力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对美欧日韩国家先进技术的模仿和学习是通过技术比较优势,或者说是在增量FDI边际收益较大的条件下通过密集使用中间品实现技术差距的缩小,以适应中国工业的技术禀赋结构。随着中国与美欧日韩国家之间市场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工业创新资源通过示范和培训效应被重新配置,工业吸收能力的持续强化使美欧日韩FDI的溢出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乘数”效应。美欧日韩国家为了寻求高端创新和研发资源,通过与中国工业已有的互补性技术资源加以整合,进而为美欧日韩国家密集使用中国工业的中间品创造了条

件[2]。在Lin看来,中间品使用效率的提升会促使中国工业利用自身的资本要素优势大幅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使技术禀赋结构更加接近于美欧日韩国家[3]。随着工业技术差距的大幅缩小,我国港澳台地区FDI与中国工业在进入领域、技术选择和成本结构上的差异日渐扩大,通过中间品弥补技术禀赋差异进而缩小技术差距的趋势不断弱化,使得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在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在这个意义上,随着技术差距的大幅缩小,美欧日韩FDI密集使用中间品所引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成为工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据此可以得到假设:

假设1:技术差距的缩小促进了中间品使用效率的提高,相对于美欧日韩FDI而言,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显著降低。

作为全球重要的技术溢出源之一,美欧日韩国家为了保持对既有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领先优势,巩固经济技术强国的主导地位,跨国公司必然倾向于通过FDI降低中间品生产成本以获取能够产生核心利益的全球性关键资源,尝试以更快的速度抢占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分工位置,实现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4]。随着中国加入WTO,贸易壁垒引发的要素优化重组及各种不利于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素大大减小,学习效应的不断增强使得中国工业能够较为容易地将美欧日韩国家跨国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成功地移植到本土企业。为了保持与美欧日韩国家的战略均势,给定相同的内外部交易条件,中国工业必然采取战略性的跟进策略,通过专用性资产所固有的租金属性为企业带来特殊价值,以降低中间品生产成本,促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处于相对劣势的我国港澳台地区FDI而言,随着工业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我国港澳台地区FDI与中国工业之间由于产业协同性降低所导致的“干中学”效应逐渐下降,利用示范和关联效应降低中间品生产成本的优势逐渐丧失,对我国港澳台跨国公司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中间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弱化了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在后发优势领域的技术选择和成本结构上的领先地位,进而倒逼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退出机制[5]。这种退出机制决定了中国工业只有依靠前沿创新资源实现自主创新,才能突破技术锁定,大幅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据此可以得到假设:

假设2:技术差距的缩小降低了美欧日韩FDI与中国工业之间的中间品生产成本,期望通过中间品生产成本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在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角色日益弱化。

Havránek和Irová认为:中间品创新能力的强化能够促进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有利于中国工业获取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增强中国工业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和学习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吸收FDI的技术溢出[6];在Zhang等看来,随着中间品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迅速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日益增强,我国港澳台地区FDI技术溢出的潜力将越来越弱,对工业全要素的改善作用日益降低[7]。而中间品创新能力的强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工业对美欧日韩FDI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通过溢出的扩散效应带来数倍于自身的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工业对美欧日韩FDI先进技术的可获取性。也可以这么认为:中间品创新能力的强化不仅确保了中国工业有效地吸收美欧日韩国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而且溢出的扩散效应所引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成为中国工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延长和拉伸了国际产业分工链在国内的环节,促进中国工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正如Xiaolan Fu等所观察到的那样,中间品创新能力的强化能够促进中国工业有效地吸收美欧日韩FDI的技术溢出,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溢出效应[8]。据此可以得到假设:

假设3:随着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中间品创新能力的强化有助于工业技术差距的大幅缩小,相对于美欧日韩FDI而言,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计量分析结果

31基本估计结果

表1中(1)、(2)和(3)分别从中间品使用效率、中间品生产成本和中间品创新能力三个解释变量报告了式(6)的估计结果。其中,列(1-1)、列(2-1)和列(3-1)是以美欧日韩FDI交互项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列(1-2)、列(2-2)和列(3-2)是以我国港澳台地区FDI交互项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当中间品使用效率分别与美欧日韩FDI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交互项每提高1单位,导致工业TFP提升12188(在5%的水平上显著)和73715(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全球产业分工链的视角来看,美欧日韩国家为了进一步抢占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分工位置,必然会密集使用具有技术增值作用的中间品,提升具有垄断地位的高端分工的战略技术水平,实现跨国公司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协同效应。在这个意义上,随着中间品使用效率的提高,美欧日韩FDI对工业TFP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我国港澳台地区FDI的投资结构分散,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投向从工业结构升级中转移出来的中、低端加工工业,抑制了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吸收能力的持续提高,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TFP效应总体上并不显著,表明我国港澳台地区FDI的退出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工业的TFP。本文假设1得到了验证。

当中间品生产成本分别与美欧日韩FDI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交互项每降低1单位,导致工业TFP提升65584(在5%的水平上显著)和45509(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认为: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中国工业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引入美欧日韩国家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利用完全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从事前沿技术产品的生产,降低中间品生产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品市场份额,因而美欧日韩FDI能够显著地提升工业TFP。随着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我国港澳台地区跨国公司FDI的原创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工业无法形成新的创新资本,中间品生产成本比较优势逐步趋向衰减,难以形成新一轮的内生创新动力,制约了中国工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攀升[12]。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港澳台地区FDI的退出能够降低中间品生产成本,倒逼中国工业强化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显著地提升中国工业的TFP。本文假设2得到有力的支持。

当中间品创新能力分别与美欧日韩FDI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交互项每提高1单位,导致工业TFP提升27079(在5%的水平上显著)和63975(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随着中间品创新能力的提高,FDI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引致的内部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力使中国工业对美欧日韩国家FDI反应更敏捷,通过捕捉市场机遇,采取与企业实力和能力相适应、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改善中间品创新能力,进而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工业TFP。我国港澳台地区FDI长期以来普遍忽视长期性、整体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发,“创新知识转化”的低效率阻碍了中国工业中间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我国港澳台地区FDI的退出能够进一步强化中国工业的中间品创新能力,有效地提升工业TFP。本文假设3得到了验证。

32稳健性估计结果

尝试使用总资产贡献率替换TFP度量工业绩效。发现 限于篇幅,本文未报告稳健性估计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中间品使用效率及一期滞后项、交易成本及一期滞后项、行业技能结构及一期滞后项3个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以及显著性水平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表明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对样本的变化是稳健的。

4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2008~2014年的中国工业分布滞后面板数据,在中间品三维框架下估计了中国工业技术差距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工业技术差距对工业TFP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中间品使用效率升高、中间品生产成本减小和中间品创新能力的强化,美欧日韩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呈递减之势。也就是说,只有果断实施低效率外资的退出战略,善于利用外资的退出效应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才能保证外资有助于中国工业实现技术差距的持续缩小,积极制定和实施以低效率外资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战略是提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新常态下的外资退出战略应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反垄断立法和执法工作,在保证正常市场秩序的前提下,积极通过美欧日韩国家先进外资企业的进入,提高市场竞争度,逐步倒逼我国港澳台地区FDI退出,进而提高整个中国工业的管理和技术效率。要善于利用美欧日韩FDI的竞争效应,加快完善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制定,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为提升中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Harpreet Dusanjh, A S Sidhu. Multi-spillover Effect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Host Countries A Review of Literature[J]. Global Business Review, 2009, 10(2): 243-260.

[2]Xiaolan Fu, Yundan Gong. Indigenous and Foreign Innovation Efforts and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Evidence from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7): 1213-1225.

[3]Justin Yifu Li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Policy[M].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2.

[4]Wolfgang Keller, Stephen R. Yeapl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91(4): 821-831.

[5]Sajid Anwar, Sizhong Sun. FDI and Market Entry/Exit: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2, 23(5): 487-498.

[6]Tomá Havránek, Zuzana Irová. Determinants of Horizontal Spillovers from FDI: Evidence from A Large Meta-Analysis[J]. World Development, 2013 (42): 1-15.

[7]Cheng Zhang, Bingnan Guo, Jianke Wang.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Home Countries Characteristics in FDI on Chinese Spillover Effects: Based on One-Stage SFA[J]. Economic Modelling, 2014 (38): 572-580.

[8]Xiaolan Fu, Carlo Pietrobelli, Luc Soete. The Role of Foreign Technology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Emerging Economie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Catching-Up[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7): 1204-1212.

[9]Camilla Mastromarco, Laura Serlenga, Yongcheol Shin. Globalis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 the EU[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13, 40(1): 15-29.

[10]Hung-Chun Huang, Hsin-Yu Shih, Ya-Chi Wu. Contagion Effec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Comparing Structural Equivalence and Cohesion Model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1, 78(2): 244-255.

[11]Delfim Gomes Neto, Francisco José Veiga.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onvergence and Growth: 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3, 37(10): 161-186.

[12]宋炜.外商直接投资的退出效应与绩效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 (3):35-45.

(责任编辑:冉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