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亲们,帮忙给我的孩子XX号投个票哦!”“帮忙投票,发红包啦!XX号,先关注,再投票。”现在打开微信朋友圈,总能看到很多类似要求帮忙投票的信息。除了直接发在朋友圈里,不少人甚至建起了“投票群”,组织力量集中投票,还有的干脆以红包换投票。不得不承认,当某个公众号组织了投票活动以后,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比较多的粉丝,因为组织投票,成了不少公众号“吸粉”的“杀手锏”。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与教育相关的一些活动也加入到了“投票”的行列,为学生投票、为老师投票、为部门投票,等等。尤其是一些“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中,微信投票结果也被视为评价标准之一,这也导致了一定时间内“朋友圈”被刷屏的现象。当然,很多人明白,微信投票更多拼的是人气,与被投票者的真实水平未必有多么直接的关系。可是,当票数成了标准之一,那味道就发生了变化。
身处在网络时代,笔者既是投票者也是被投票者。曾经参加市里的“校园阅读导师”评选活动,并且有幸入围,第一时间将投票信息分享到了微信,并且鼓动好友们行动起来。加上同时入选的还有其他几位好友,当天晚上,朋友圈就被我们的投票信息“占领”了。接下去的几天,大家的热情逐渐减弱,一来与领先者差距太大,二来能发动的已经都发动了,即使动员也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我们清楚,自己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票数说明不了什么。
作为教师,我们清楚投票与个人的真实能力划不上等号,但是对于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而言,往往却容易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了解到这样一个例子:某地区教育局与检察院联合举行了一次“中学生演讲比赛”,也采用了微信投票的形式。几个参赛小选手的票数一开始是相当的,有差距,但是很小。在投票截止的前一天晚上,一位小选手一下子多了两千多票。根据后台监测,出现了所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一面——孩子被“刷票”了。因为组织者事先没有做出禁止刷票的说明,根据活动规则,这位“遥遥领先”的孩子获得了一等奖。作为普通的中学生,孩子应该想不到“刷票”这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能够入选已经说了她的优秀和突出,但是最终的结局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其他参赛者,亦或是这名小选手的家人心中都有数。失去了真实的竞争,即使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
教育本身是慢的艺术,无论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孩子的发展都需要过程,应当遵循规律,急不来更不能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坚持。当然,适当的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有助于个人更好更快地前进,但是借力也需要借助于公平之力、善意之力、正当之力,否则,这是对教育生态的破坏,而且对个人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还是以上文的小选手为例。在整个的事件中,她应该是无辜的,因为纵观整个过程,对于一等奖的渴望,她背后的大人们超过了她自己。其实,类似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少家长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带着自己的孩子学完这个特长学那个特长,上完这个辅导班上那个辅导班。原本属于孩子自由支配的周末或者假期,完全被“成人意志”裹挟而被瓜分。不久前网络上引起热论的“北大虎妈”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再回到“投票刷票”本身。我们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真正面临一些实际情况(比如评优评先、某些荣誉)的时候,又变得急功近利起来。无论是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作为成人,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给他们。可是“好”的标准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再怎么不同,总归离不开“真善美”的范畴。如若我们通过一次不正当的竞争为孩子找到了所谓的“成功捷径”,那么很有可能在他们稚嫩的心灵深处埋下“假丑恶”的种子。或许,这样的说法显得危言耸听,但是真正的爱孩子不就是应该让他们看到万事万物最美好的一面吗?
投票也好,拉票也罢,也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点插曲;“把最好的世界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是真正为了孩子好,而不仅仅是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