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兵
近10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江苏南通田家炳中学的育人理念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专家团队的关心与扶助下,学校开始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重点是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应然状态。一批热爱教育和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从学校办学现状出发,反复研究探讨,质疑辩论,几经酝酿,最终提出“校园情感场生态”概念,经多方专家论证后,学校将“构建校园情感场生态”作为未来几年的重要工作目标,希望借此推动学校办学更上一层楼。
“场”既是场所,又是作用。爱因斯坦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概言之,万事万物,几事几物,都能构成相应的“场”。“情感场”是以情感为作用方式的场,亦是以情感为存在方式的场。“校园情感场”是以校园为基本范畴的情感场,生成于校园,主要存在于校园。但由于“场”的辐射性特点,如果处在射线端点,我们期望这根射线延伸得长远一些,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处在圆心位置,我们期望这个圆的覆盖面积广一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生态”是指生命体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发展的状态和样子。随着人们对美好生存状态的向往,“生态”一词已被更多地赋予健康、美好、和谐的内涵,因而“校园情感场生态”是一种基于校园情感场,具有场特质和场作用的理想生态。这种生态尊重教育教学和孩子成长规律,自然和谐;这种生态看重孩子的自我体验,充分凸显主体性和主动性;这种生态依赖场内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积极、正面的力量,激励孩子突破“最近发展区”。
一、学校探索
1.师者爱人:教师是校园情感场生态的核心因素
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的重要性不必赘言。校园情感场生态的构建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真诚之爱、公平正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校园情感场生态本质上以人人之爱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为校园人人之爱的核心;教师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化身,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应享的权利和应获的机会;敏锐的洞察力是教师观测学生在场状态并予以关注或干预的基本保证。其中,真诚之爱最重。
2.枝叶关情:环境布置在细微处见精神
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和物。“物”主要指校园的硬环境(自然环境)和软环境(人文环境)。近年来,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设计。自然环境以“木”“石”为核心,人文环境以科学、文化、品德养成为主,新增树木与文化石均为校友捐赠,配有书法石刻做简要说明。而且,我们不断完善和丰富人文环境内容,如诚信超市、流动图书馆、科普智慧墙、过道里的钢琴等,和人文环境匹配的是建章立制和学生自助公益服务、文明礼仪意识的养成教育。
诚信超市、流动图书馆隶属学校十二大诚信教育活动。诚信超市和社会上的营利性超市不同,是爱心超市、公益超市,由学生自主管理,自行选购,自行付款,无人监督,不但为学生提供购物便利,而且锻炼他们的诚信观念。流动图书馆,是将图书架尽可能地搬进每层教学楼,将图书送到每位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无需任何手续,自由借取,自主阅读。各楼层的图书架,由相邻志愿班级负责日常维护。这两项活动和就餐自助刷卡、爱心雨披(确保雨天人人都能借用,不记名)、无人监考等共同成就学校的诚善之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诚实不欺,人际关系纯正和谐。
对于“科普智慧墙”和过道里的钢琴的陈列曾有过争议,但科学、艺术及其形成的环境本身是校园情感场的重要因素,缺失意味着场的缺陷,而且我们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科学的指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现在,陈列的钢琴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钢琴旁,三五个孩子围绕着钢琴,琴声响起,不少教师和学生纷纷驻足倾听,沉浸在迷人的音乐声中。即便无人弹奏,用孩子的话说:“看到钢琴,觉得心里暖暖的。”的确,艺术可以改变世界,因为艺术可以改变人。
此外,学生自主排放自行车,也是我们构建情感场的重要手段。放眼望去,全校几千辆自行车,车尾一条线,车头朝一边。通过自主排放自行车,学生体会到的是自主与自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信任,是学校和班级对自己的信任;是诚信,因为无人监督;是集体荣誉感,只有每个人按照标准做到了,所在班级乃至整个区域的车辆才会看上去整整齐齐的。这是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成果,是校园情感场生态的构成因素。
3.生态课堂:关注“眼动”及孩子在课堂上的三种状态
近年来,课堂改革是南通教育重点推进的内容。学校推出“三单教学”模式。“三单”即活动单、自助单和互动单。活动单侧重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自助单侧重作业布置,学生自主作业;互动单用于师生沟通和家校沟通。情感项目研究开始后,课堂发生巨大变化。
在所有的肢体语言中,眼睛透露的信息往往最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仅可以从里往外看风景,从外往里往往也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世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眼动”一直处于正常状态,可以判定他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和思维状态,意味着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关注学生的课上眼动情况,事关课堂学生学习心理和情绪积极与否。
一是参与状态。研究显示,课堂的参与状态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最明显的表现是举手率和发言率的降低。这和学生的心理发育有关。当前阶段,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参与的面,其次才是参与的质,因此,教师重点考查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各个方面,并采取干预措施。二是思维状态。宏观地说,思维状态是参与状态测量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参与状态的核心内容,我们要重点测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加深深度,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三是交往状态。一般认为,课堂上的交往主要由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构成。这是建立互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核心。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主流课堂学习方式的大背景下,交往状态的重要之处不仅体现在知识习得上,更是涉及学生心智能否正常发展的问题。
针对阅读课教学,学校做过这样的实验,建立了“阅读—记录—交流—写作—展示”的活动模式。为了营造较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将阅读课安排在环境、设施非常好的阅览室进行。实验开始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快地表现出来,他们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有差异,参与状态也不同。一些学生整堂课都在挑选书籍,导致后续的记录、交流、写作和展示活动基本没能展开,还有的学生明显对阅读缺乏兴趣。从参与面上看,大部分人参与,个别人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有人按照活动要求全程参与,有人只参与其中的某些环节;从活动表现看,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不一致,有的具备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有的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从思维状态看,有的一直很积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的在不擅长的环节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实验教师最初仅仅是个旁观者,观察中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指导意见,制定干预措施,后来逐渐变成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活动,深入地了解学生个体,以描述性评语完成对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的个性化评价。
4.活动驱动:大情感与小情感的有效结合
大情感与小情感的表述似乎未尽合理,只是为了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权且这样区分。这里所说的“大情感”是指对国家、民族、故乡、母校的情感,“小情感”是指对亲人、教师、同伴和自己的情感。
学校每年会有20多项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每项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例如,春季远足,最远徒步20千米看家乡美景;初一年级诚信宣誓仪式,邀请家长和社会诚信典型观礼;初二年级离队入团仪式;18岁成人仪式,邀请法制副校长宣讲《宪法》;初高三年级毕业典礼,毕业生身穿毕业袍,校长以班级为单位签发毕业贺书;迎国庆升旗仪式;青春仪式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影响巨大,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人生也会树立更高的目标。
二、反思与展望
1.反思
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探索从思想萌芽、思路设计到初步探索,时间不长,许多方面尚有欠缺和不足。首先,理论积淀和构建的问题。虽然以往学校几乎没有从事过情感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这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尚不能名副其实。现在只能是边学习、边理解、边探索,在实践中逐步构建符合情感教育思想理念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体系。应该说,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理论框架仅仅是一个不成熟的雏形,有待仔细推敲、严格论证和反复验证。
其次,实践操作层面,我们的积淀不多,起点较低,操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更多时候是在依靠想象和惯性做事,教育工作中缺少情感教育的意识和情感的“味道”,以致一些活动和举措显得有点粗糙和牵强,但我们不会因此而停滞、畏缩。因为我们相信,在理论学习和不断深入探索的同时,实践质量会逐渐得到改善,境界和内涵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杜威先生提倡“在做中学”,其实我们展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在做中学”,即在大胆的实践探索中,感悟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真谛,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认知,发展理论,凭借刻苦、钻研、执着与进取,承担情感教育研究领域的实践与创新的两重任务,更承担着未来将实践和研究成果向外展示、辐射的重任,最终为情感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
力量。
2.展望
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探索是学校当前工作的“总纲领”,已初步成为全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识,将覆盖和引领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深远影响学校未来办学的方向、品位与内涵。我们越发感到,“场”无处不可在,情感的“场”随处皆可创生,大到整个校园,小到班级、小组乃至个人,都可以产生并建起一个个具有情感特质和作用的强大的场,而这种“场”既非简单的空间存在,亦非简单的物理作用。
在理论构建方面,我们将进一步体会和完善校园情感场生态的概念内涵,研究其所具特性,分析“场”与生态、情感场与生态、情感场与情感场生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有的放矢地基于普通中学的实际,探索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拓展情感场生态构建的途径,提炼和总结相对的方法,用实践证明和阐释情感教育的价值、作用。具体而言,我们将深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以空间轴和时间轴等为序,细致排查和挖掘情感场的“架设点”和“创生源”,再将之连接为情感场的“持续作用线”“共同作用面”。这些点、线、面,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体系,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巨大的、具有生命力的情感场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之所以选择情感场生态构建为研究的切入口和抓手,是因为情感场生态构建更加注重和依赖的是实践,而实践恰恰是基层学校的特长和生命力所在。我们的初步打算是,该研究将至少持续三到五年时间,即预计在“十三五”中后期,校园能较为明显地由内而外展现出情感场的特质,使走入其中的每个人能深深地感受到情感的场能,强烈地受到感染、感化和正面引导。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等,所有加入这个“场”生态的个体,行为都能很快地从不自觉到自觉,朝着教育者的理想预期发展,很快地从被辐射者成为新的场源,向周围发射出情感与生命的正能量。情感文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也必将成为学校今后发展的更高追求。
总之,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探索已踏上征程,我们正走在一条以情感场为作用机制、以理想生态构建为实践目标的情感教育探索之道上。我们是最先的受益者,必将成为未来的宣传者和播种者。我们的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明。这条路是情感文化建设之路,是情感文明创生之路。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中国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普通中学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校长,兼南通市北城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