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钢炮”学者黄绍湘

2016-05-14 11:53郑林华
湘潮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联北平学生

郑林华

清华大学本科、哥大(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学霸加大学问家。更令人惊奇的是,她不但是一个母亲,还是一个被誉为“小钢炮”的英勇战士,而且健康活到100岁。她就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湘。

北平长大的湘妹子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但学者却有点不同,通常著名学者往往都有家学渊源,或因其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黄绍湘就是如此,她祖籍湖南临澧,1915年出生在长沙一个家学深厚的书香门第。其曾祖父黄道让是咸丰年间进士、晚清诗人;其父黄佑昌年少早慧,23岁从日本学成归国,在北京大学教授民法、罗马法课程长达18年,著述颇丰,有“黄罗马”之称,后又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虽是著名法学家,但诗词书法均颇有造诣。黄绍湘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家庭的文化烙印深深刻在她的身上。

1917年11月,两岁的黄绍湘随家人迁往北平,在北平度过了童年、小学和中学时光。

现在流行“拼爹”一词,很多人梦想自己能生在豪门世族,黄绍湘虽出生在学者、官员之家,社会阶层不可谓不高,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她也有她的烦恼,就是家里重男轻女。黄绍湘从小就显示出湖南人敢于反抗的性格。1930年夏,黄佑昌出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大法官,举家又要迁往南京。这一次15岁的她坚决不去南京,而是与大姐留在北平读书。这就是黄绍湘人生三转折中的第一个转折——与官僚家庭走不同的道路。

但小丫头毕竟是小丫头,虽然敢于反抗,有时也不得不跟现实妥协。黄绍湘在北平私立笃志女子中学读高中时,因对校方要求学生做祷告等宗教仪式很反感,决心另行择校。此时恰好大姐染上伤寒,她母亲来北平照顾大姐。本来黄绍湘从小就喜欢理科,但母亲认为税务是“金饭碗”,盐务是“银饭碗”,她顶不住母亲的严令,只好考进了国立盐务专科学校。

然而,九一八事变令千千万万爱国学子义愤填膺,一腔热血的黄绍湘和同学们参加了北平学生支援南下代表的卧轨请愿活动。青春期的她思想很活跃,广泛阅读了托尔斯泰、高尔基、普希金、莎士比亚、狄更斯、歌德、海涅、海明威、马克·吐温等人的文学作品,知识面很广。同时她开始大量阅读左翼进步书籍,接受“五四”以来进步思想的洗礼。与此相辅相成的是,黄绍湘在盐务学校的学习成绩也相当好。因为各项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她还被选为班代表。1934年春,她代表全班同学向校方提出撤换不称职教员的要求,校方非但不听,反而给她记了两次大过。全班同学为她声援,要求学校撤销处分,却遭到校方申斥。深感不公的黄绍湘愤然离开盐务学校。她从小就向往清华大学,经过考试她以优异成绩如愿被清华大学录取,插班进入外语系二年级学习。清华大学为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一二九运动的小钢炮

作为对时局异常敏感的天之骄子,面对日寇步步紧逼、祖国大好河山备受蹂躏的局面,黄绍湘感到十分痛心。外语毕竟只是一门工具,不能告诉她更多的道理,她想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学习了解中国积贫积弱而被侵略的根源,于是1935年秋季她转入历史系学习。这一选择结下了她一生与历史研究的不解之缘。

黄绍湘勤奋好学,然而当时的时局却不能给她一个和平安宁的学习环境。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东北之后,得陇望蜀,将魔爪进一步伸向华北,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南京国民政府也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适应日本要求“华北自治”的妥协办法。华北岌岌可危,广大爱国志士特别是青年学生莫不扼腕痛惜。

就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之际,痛感华北沦亡迫在眉睫的广大平津学生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悲愤地喊出了广大学生的心声:“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大中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3万余人在天桥广场召开市民大会,随后又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迫使国民政府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身处抗日风暴之眼的黄绍湘,心潮澎湃地追随清华的同学们,汇入到这一抗日爱国大潮之中。她参加了12月9日和16日的游行示威活动。国民党军警的镇压,不但没有把她吓住,反而激起了她争取民族独立、反对黑暗统治的热情,她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了积极投入救国运动的一员。1936年春,黄绍湘还参加了南下扩大宣传团,但在高碑店遭到军警镇压,身为弱女子的她,居然奋不顾身,用木柄与军警搏斗。

一二九运动狭义的是指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学生中爆发并迅即传播到全国的学生救亡运动;广义地说,则是指中共领导的从1935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学生救亡运动。在这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黄绍湘以其豪迈的爱国热忱、过人的口才和干练的个性,成为一二九运动中走在前沿的学生领袖之一。1936年6月,黄绍湘在清华大学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在蒋南翔和牛萌冠的领导下,从事清华救国会和北平学联的工作,连续担任了两届救国会委员。这是她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1936年10月,由北平各校学生公开选出的代表在燕京大学举行北平学联第一届成立大会。黄绍湘、王永兴和何礼3个人,由清华大学全体学生大会选出,作为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的代表参加北平学联。当时,学联的分工是北京大学管组织,清华大学管交际(即统战),师大管宣传,燕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管总务。黄绍湘即负责交际工作,对于各类人物既敢于斗争又能极力争取。比如黄绍湘与何礼代表学联找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物理系主任杨立奎说明学联宗旨时,杨大骂过去的学联(指秘密学联)拿俄国的卢布,但被黄绍湘与何礼驳斥后,杨很狼狈,不得不同意学联的宗旨。

西安事变后,中共决定发动全国民众请愿,逼国民党做出抗日的决定,于是在北平组织成立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北五省学联等团体。华北学联由陕西、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山东6个省和北京、天津、太原、济南、青岛、西安、张家口7个市的学联代表参加,聘请教授指导,并由北平学联代表以黄绍湘、智体洁为首组成主席团。1937年1月底,中共北平学委负责人蒋南翔建议学联组织一个代表团,去南京向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请愿。2月4日遂成立华北学生献旗团,该团由北平、天津、石家庄、青岛、保定、济南、太原、西安、徐州等地区的25位代表组成。黄绍湘当时是清华救国会派驻北平学联的代表,一直做公开交际统战工作,在南京还有一些上层社会关系,于是北平学联地下党组织指派她担任献旗团团长。

国民党三中全会定于2月15日开幕。献旗团乘火车在12日下午抵达浦口,一下车就被军警包围,随后被安排住在中山路华侨招待所,形同软禁。13日晚,国民党要员在华侨招待所会客厅对献旗团训话,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周佛海和宣传部长方治分别训话。翁文灏、周佛海、方治都坐在桌子南头,献旗团代表围绕桌子坐着,黄绍湘坐在桌子北头。献旗团身后站了30多名便衣和军警,军警都持枪立正,枪都上膛,摆出随时准备开枪的姿势。国民党当局企图用这个阵势吓住学生们。翁文灏讲话比较温和,周佛海则重弹“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调,最后训话的方治态度最凶狠,措词蛮横无理。他恶狠狠地说:不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而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人都是共产党,学生时代,只有读书才能救国;学生爱国运动首先应当拥护中央政府;现在的学生运动是受了共产党利用,你们学生必须和中央政府合作,不要受骗。方治还声色俱厉地说:“受共产党利用的只是极少数,你们要交出团里的共党分子。”

学生代表明白这是企图分化大家,于是都气愤不已。黄绍湘当即代表全团团员起立发言,严正反驳说:学生爱国运动是自觉的救亡运动,我们都是爱国青年,华北危急,亡国危机迫在眉睫,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御侮图存,谈不到被党派利用的问题;我们都是爱国青年,代表全华北学生的爱国愿望,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开放言论,释放沈钧儒等七君子和一切政治犯,宣布对日作战,一致对外,有何越轨……在黄绍湘发言到十分激烈处时,周佛海一拍桌子,军警立即作开枪姿势,进行威胁,黄绍湘毫不畏惧,仍然慷慨陈词。

然而光勇敢还不足以让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经过多次要求,献旗团于14日举行了一个极其冷落的献旗仪式。随后,献旗团成员便被押上火车,被强令离开南京返回北平。沿途各地爱国学生冒着凛冽寒风到车站热烈欢迎和慰劳献旗团。16日下午,献旗团在东北大学学生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各报社、通讯社记者10余人参加,黄绍湘介绍了献旗团的筹办经过、赴京任务、沿途情况以及在南京受到软禁和威胁的情况,博得与会记者广泛同情。但碍于当时新闻封锁、检查制度的严厉,媒体不可能全部报道。

随后,北平学联在西直门内东北大学广场上召开了一个几千人的群众大会,由黄绍湘在大会上作报告。她以亲身经历揭露国民党继续阻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反共的反动政策,以及对献旗团行动进行封锁、对献旗团进行威胁、软禁等实际情况。当时还没有麦克风,面对几千人的大场面,黄绍湘讲得声音沙哑,喝了些生鸡蛋润润喉咙,再继续发言。当她讲到国民党便衣、军警用枪对付献旗团学生代表时,不禁怒火中烧,眼睛湿润,声音反而更响亮了。有些同学听到献旗团被软禁的情况,止不住落泪,自发地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响亮口号。

此后,根据抗日形势需要,黄绍湘等还积极组织慰劳二十九军、向二十九军献旗等活动,对激发二十九军在卢沟桥奋起抗战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因黄绍湘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杰出表现,被人送了一个“小钢炮”的雅号。

只身赴美留学

由于积极从事抗日工作,学习时间较少,黄绍湘在著名明史专家吴晗指导下,选择明代盐法作为毕业论文,于1937年6月顺利获得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史学士学位。抗战爆发后,她转移到武汉、长沙等地工作,1939年5月她又到重庆进行地下工作。在重庆,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转折。

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自费赴美留学考试。中共中央南方局敏锐地意识到二战之后美国将在世界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因此动员英语很好的黄绍湘参加考试。黄绍湘果然取得优异成绩,南方局同意给予她部分津贴,经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亲自批准,补助2000美元。此时,黄绍湘已与毕中杰结婚并生了两个幼女,但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于是她忍痛离开丈夫和女儿,孤身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攻美国史,从此开始进入美国史研究领域。由于战火不断,丈夫和孩子的音信时断时续,她在日记中写道:“太思念孩子了,有时跑到厕所偷偷哭一会儿。”但她有一种坚定信念作为支撑,因此锲而不舍地钻研大量进步学派的专著,外语水平和思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她以“威廉·麦克莱的政治哲学思想”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指导教授是一位进步派学者约翰·克劳特,他对黄绍湘的论文评价很高,认为是一篇“倾注了深邃的思想”“写得非常好”的论文。硕士毕业后,黄绍湘本来有机会在耶鲁大学讲授中文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她在1947年春毅然放弃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奔向祖国的怀抱。

此后,黄绍湘一直潜心从事美国史研究。1953年她推出了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美国史专著《美国简明史》,学界泰斗陈翰笙认为“这部有价值的历史著作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这部《美国简明史》是我国解放后史学中第一部关于外国通史的著作。其内容、组织和笔调都很好。”1957年,黄绍湘又出版了颇具拓荒性质的《美国早期发展史》。这两本书都成为大学历史系教员和学生的必读书,也是我国外交、军事人员的重要参考书。“文革”结束不久,她在1979年就出版了《美国通史简编》,此书被誉为“极具标志性、代表性的美国史专著”,是“开创中国美国史研究新局面的力作”。1987年,黄绍湘在72岁高龄又出版了100多万字的《美国史纲》。黄绍湘的学术成就得到中外学界的好评。美国著名学术刊物《美国遗产》称:“在中国,黄绍湘是美国史的主要权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教授是美国史研究的拓荒者”。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也认为:“在国内谈到研究美国史,还当首推黄绍湘先生,她是第一位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的。”

作为学者的黄绍湘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始终坚持学者的独立观点,既不随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与美国尖锐对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当时的政治宣传下,国内产生了仇美和反美情绪。黄绍湘不怕被别人误解为在美国留过学就替美国说好话,率先在美国史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分析具体情况。她在1951年发表的文章中勇敢地指出:“用简单地‘骂倒的办法,把美国过去的一切都否定,不顾当时历史具体情况,乱派罪证,针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对学习美国历史的同学,是极不利的。”改革开放后,由于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密,很多人对美国趋之若鹜,于是又出现另外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中国应该照搬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年过古稀甚至已到耄耋之年的黄绍湘却不跟风,多次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美国史研究新局面”。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她始终如一地坚持运用马克思理论指导美国史研究。现在,很多学者著书只为稻粱谋,或者为了博出位而“语不惊人死不休”,市场经济流风所及,学界也平添不少浮躁的空气,真正像黄绍湘这样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始终坚持自己信仰的学者更是值得尊敬的。

在湖南收获爱情

作为湘妹子,黄绍湘在湖南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只是两岁前在长沙生活过,抗战初期在长沙和湘西工作过而已。但湖南不仅是她的故乡,也是她的福地,她在湖南收获了爱情,与毕中杰结为革命伴侣。

黄绍湘曾经对子女们说:“想起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战友,作为幸存者,很庆幸我还拥有了这么多年的时光,做了我想做的事情。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并不相信生命轮回。但是,如果真的有来世,真的让我再次选择,我还是会走同样的道路。”这就是真正的信仰。

2015年11月28日,黄绍湘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猜你喜欢
学联北平学生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港大宣布退出学联
难忘UCL中国学联
聪明的学生等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