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丹国
一、中国在澳大利亚留学人员概况
(一)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
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有约50万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同2014年相比,增长了约10%。据澳大利亚旅游与国际教育部部长科尔贝克发布的统计数据,在约50万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的学生人数达13.6万,占了总数的27.3%。同2014年的数字相比,中国留澳学生人数增加了13.3%。该数据表明,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排在其后的是印度,约占总数的10.8%。
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是到澳大利亚攻读高校课程、强化英文以及中学课程的,分别占在澳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的将近40%(印度位居第二)、攻读强化英语课程的国际学生的22.6%(巴西排在第二)、攻读中学课程的国际学生的约50%(越南排第二位)。另外,作为交换学生到澳大利亚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多。
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表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政府将继续为中国及各国学生赴澳留学简化签证申请程序,继续为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供毕业后的工作签证。学生签证评估框架的修改意味着中国的初中学生也可以留学澳大利亚。希望这会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扩展中国学生赴澳留学市场。”此前,澳大利亚只允许高中学生赴澳留学,并且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申请、资金担保有严格要求。
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中心(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公布的数据,在2013年留学澳大利亚的中国学生中,15~18岁的学生人数占5.2%,但随着澳大利亚政府留学新政的实施,不仅澳大利亚众多精英高中将扩大国际学生招生名额,7~8年级也开始面向中国学生开放申请,预计这一人群占比将继续增加,中国赴澳留学的学生年龄结构也将更加趋于年轻化。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国留学生占比最低
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中心2014年4月29日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11.9237万名中国学生赴澳学习,其中61.9%选择了普通高校的学生,只有8.2%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澳大利亚第二大留学市场的印度,2013年赴澳留学生中,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最多,达到3.6208万人,占印度赴澳留学生总人数的49.8%;而赴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人数次之,占总人数的41.8%。2013年赴澳韩国留学生数量为2.0078万人,其中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数占比达31.1%,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占比32.4%,接受英语语言课程的人数占比为26.5%。2013年赴澳越南留学生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占45.5%,英语课程人数占29.1%,职业教育与培训人数占15.5%。可见,赴澳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最多,选择普通高校的比例最大,但就读职业教育与培训类机构的人数比例最低。
(三)教育行业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出口产业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中心2014年6月4日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总收入高达150亿澳元,其中赴澳学习的11.9237万名中国学生为澳教育行业贡献近39亿澳元,占总数额的25.9%。澳大利亚各大出口服务业排名中,教育行业依旧排在首位,高于旅游业和咨询业;同时,教育行业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出口产业,仅次于铁矿石、煤矿和天然气出口。2014年,国际学生共为澳大利亚教育业创造了约166亿澳元的收入。中国大陆留学生是澳大利亚教育业的最大“金主”,有多达15.3万名中国学生赴澳就读,超过在澳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4。数据表明,教育业正成为澳大利亚五大主要经济增长部门之一,也是澳大利亚完成多元化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2015年,教育服务产业给澳大利亚带来近200亿澳元的收入,对其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数据还显示,得益于国际学生的涌入,2014年,澳大利亚共新增了约10万个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中国大陆地区是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最大的来源地,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留学生人数也大幅飙升。澳大利亚国际教育联盟主席哈尼伍德认为,联邦政府不断完善的签证项目可能是国际学生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哈尼伍德还提出,澳大利亚需要设置一个针对教育出口行业的政府机构,就像在旅游行业中所设置的旅游局,这将是一个能够在教育、贸易、外交及移民等多个领域间进行沟通与协调的官方机构。
二、澳大利亚的留学、就业及移民政策概况
(一)澳大利亚近几年留学与移民政策
2010年底,澳大利亚公布了《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战略》,其核心内容包括国际学生的福利、消费者保护、国际教育的质量、国际学生教育体验的质量以及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准确信息。不仅如此,更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是从2011年4月起,针对中国学生的高等教育签证类别(Subclass 573)风险等级从4级下调到3级,这意味着赴澳攻读高等教育课程的担保金将降低1/3,对存款、存期,以及经济担保金来源的要求也随之相应放宽。
梳理近几年澳大利亚不断放宽的留学与移民政策,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内容。
第一,2013年3月开始,澳大利亚规定任何专业的国际学生均可在毕业后申请留澳工作签证,学士可申请在澳工作2年,硕士为3年,博士则为4年,这是留澳学生顺利实现移民的关键因素。
第二,2013年11月,澳大利亚移民和边境保卫部宣布一系列措施,通过简化审理级别框架(ALF)达到简化学生签证程序的目的,即有选择性地向低风险的非大学院校实施简化学生签证审理程序。此方案于2014年3月实施,其中之一是中国学生可以申请去澳大利亚就读中学7年级(等同于我国学校的初一年级)以上的课程,以便更早地接受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
第三,从2012年悉尼大学承认我国大陆的高考成绩开始,目前已有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麦考瑞大学、西悉尼大学等在内的20余所澳大利亚高校认可我国大陆地区的高考成绩。
第四,2014年,由于签证政策的放宽,低龄留学趋势将更加明显;其次,PSW(Post-Study Work)工作签证的实施,将改变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过窄”的现象,专业选择会更理性化与多元化;澳元汇率下降会节省更多留学成本。
第五,作为传统移民国家,澳大利亚政府每年均会计划开放20万人的移民指标。澳大利亚移民与公民事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留学生的移民数量将在2017年6月前净增2.4万人。
(二)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兼职情况
根据调查,许多中国留学生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会选择通过“半工半读”来赚取生活费用。依据2014年初一项针对“在读或刚毕业不久”的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从事工作种类的网络问卷调查,笔者汇集了此次调查参与者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编制出一份比较直观的表格(见表1)。
尽管有不断宽松的各项政策,但据中国留学生反映,在澳大利亚寻找就业机会并不容易,而且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顶尖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福利体系、娴静的生活环境、透明的投资平台等,已成为中国留学生希望在澳大利亚工作和定居的基本要素。
(三)澳大利亚移民情况
澳大利亚移民与公民事务部门公布的《2012-2013年移民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2013财政年度,中国大陆移民人数位居第3,排在新西兰和印度之后。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1996年6月至2013年6月,中国大陆在澳出生人口数量上升迅速,位居第3位,仅排在英国、新西兰之后。在这17年间,来自中国大陆移民人口总数达到42.7万人,高于印度和越南移民人数。从移民类别上看,61.3%的移民为技术移民,28.6%为家庭团聚移民,9.5%为人道移民,剩余移民则通过特殊项目进入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移民与公民事务部门2012-2013年的年度报告显示,该年度的中国移民有8979人,澳大利亚针对中国移民的最新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投资移民”方面。自2012年开始,澳大利亚推出“重大投资者签证”计划,规定申请者只要在4年内向澳大利亚投资500万澳元即可申请获得“永久居留权”的移民签证。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自“重大投资者签证”计划生效以来,在651名“重大投资者签证”获得者中约有89%为中国大陆公民。至此,该计划已为澳大利亚经济注入32亿澳元(约合15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其中有至少13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来源于中国大陆公民。澳大利亚政府在2015年7月1日新出台一份投资门槛设在1500万澳元的“优质投资者签证”计划,以鼓励更多高净值人士赴澳大利亚定居。
近年来,各国政府针对外籍普通人员的移民政策都出现了一定的紧缩,因此“先留学、后移民”逐渐成为部分中国学生申请境外移民的新通道、新路径。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国际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工作,继而申请成为当地永久居民的相关政策相对宽松很多。
三、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是留学生活的重要“课程”
(一)中国留学生“抱团”现象严重
尽管我国学生参与留学活动的经验已经比较成熟,适应国外生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学生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仍显薄弱。我国留学生无论是将来打算留澳或回国发展,都有在求学生涯中了解澳大利亚社会的愿望。但是限于各种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大利亚本地社区。例如,虽然和当地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很少参加社交,除了熟悉的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不少中国学生赴澳留学之前满怀憧憬,但到达澳大利亚后有些学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实际上,不仅在澳大利亚,在其他热门的留学目的国中,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即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和自己语言生活习惯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学习,俗称“抱团”,这就使中国留学生更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调查还发现,中国留学生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大学院系,如商学院。此外,一些中国留学生由于语言水平或工作经验不够,在初到澳大利亚时大多在华人的公司和企业打工。一些中国留学生出于安全和生活习惯的考虑,在租房的时候也大多和熟人或者同样来自中国的学生合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都以华人为主。
这种“抱团”现象虽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克服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比如,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当地的了解,同时导致留学生与当地人之间产生巨大的隔阂。部分中国留学生这种依赖小圈子的行为,引起了国内家长、教育学者以及澳大利亚本地华人议员和华社领袖的关注。
(二)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融入本地社区存在的困难
总的来说,中国留学生在澳融入本地社区存在的困难有三个方面,即语言、文化、价值观念。
语言上的障碍无疑是首要因素,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桥梁,一些留学生觉得自己语言水平不高,不愿意主动开口和人们接触,导致与其他背景的学生和本地人交流减少,圈子固化。
其次是文化上的差异。一些留学生对于本地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没有兴趣,他们在澳大利亚看的多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听的是中国的歌曲,关注的是中国的流行文化。生活细节上的诸多文化差异让一些留学生无法适应,失去了积极沟通融合的动力。
最后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差异。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语言水平可以不断地锻炼和提高,兴趣爱好也可以培养,但是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容易改变。
另外,部分中国留学生存在“匆匆过客”的心态,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融入澳大利亚本地社区的热情,这常与个性和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有关。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一些留学生对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以及留学的目的不清晰。例如,有的留学生一但决定要回国发展,就没有动力去进一步融入当地社区;有的留学生则是希望通过留学获得移民机会,一开始就选择对移民有利的专业,留心和移民有关的事情,无暇用心融入本地社区。如果中国留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团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生活圈子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放弃自己的“母语圈”和“熟人圈”。
(三)中国在澳大利亚留学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概况
我国在澳大利亚的四个使领馆教育处、组(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承担着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包括留管工作在内的各项任务十分繁杂且工作量艰巨。例如,在2013年,仅驻墨尔本教育组就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3700余份;处理20余起涉及我国留学生的各类突发事件;配合国台办、教育部、外交部工作组,举办了“海外台湾留学生工作片会”。2013年,我国驻布里斯班教育组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2000多份;不断更新网络版的《留学安全手册》。2013年,我国驻悉尼教育组面对5.2万多名我国各类留学人员开展相关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全年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留学身份证明》和《海外留学人员证明》5000余份。
此外,数十个“中国学联组织”的干部积极配合我国驻澳大利亚的四个使领馆教育处、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四、出国留学活动
是中澳两国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国际咨询公司科尔尼(A.T.Kearney)发布的《2014年全球化城市指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悉尼是最受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之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4月,仅悉尼各所大学中就有超过5万名留学生,另外有5万多名留学生在学习职业/英语课程。悉尼市长摩尔表示,“留学生社区有助于悉尼市的繁荣和活力。悉尼成为全球最受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之一有益于其文化多元化,并增强与世界的联系。留学生群体为悉尼市的经济贡献超过16亿澳元,并创造了1万多个全职岗位。悉尼市政府推出了多个支持留学生的项目,包括一份专门的留学生资源指南,以及一个旨在改善工作体验、提升技能、指导和领导培训的留学生领袖与大使项目。我们能够提供一流的教育、专业的体验、顶尖的研究机会和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因此,能够吸引很多留学生选择悉尼。”
悉尼大学是一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院校,多年来先后接收和培养了大批中国留学人员。悉尼大学原校长施迈克认为:“澳中两国的关系在西太平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教育为两国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我们要确保两国的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共同面对我们这个地区的挑战。”他还说,“中国学生对于悉尼大学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邻居和贸易伙伴,两国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大学,在国际上也备受好评。学校提供的多种课程和独特的学习方式,是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在悉尼大学就读的重要因素。在悉尼大学,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宽度和深度间找平衡,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施迈克还表示,悉尼大学一直致力于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并确保国际学生不仅在校园里学习知识,还有机会融入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社区。他介绍,截至2013年10月,悉尼大学里有160人学习并研究现代中国的情况,他们来自学校的各个部门,聚集到一起组成了一支多学科化的研究小组。他们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汉学家”或“中国专家”,而是博士、律师和工程师,主要研究目前对于现代中国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一些课题。另外,截至2013年10月,悉尼大学与中国各大院校和研究学院共有80个合作项目,涉及工程、农业、教育等多方面。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