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东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智能驾驶汽车发展的壁垒,我国高端传感器亟待打破国外垄断
智能化的发展让现代汽车更加舒适和安全。智能化汽车的关键是快速获得汽车发动、行驶和制动等过程中的关键性能参数,而这些关键参数的获得依赖于高灵敏汽车传感器的应用。现阶段,智能驾驶仍处于技术累计及产品革新阶段,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感器产品及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成为企业布局智能驾驶行业的关键点。目前我国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跨国公司,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智能驾驶汽车发展的壁垒,我国高端传感器亟待打破国外垄断。
智能汽车依赖传感器技术
100年来都没大变化的汽车,最近一年后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变化着。智能驾驶汽车,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智能汽车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上为人类带来福音。
智能汽车通过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加入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进行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最终实现行车的环境感知、科学的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直至最终的无人驾驶等功能。比如研发上最卖力的Google无人驾驶技术,汽车将不再需要司机,也不再需要方向盘、油门、刹车等,乘客只需报出目的地即可。
据悉,智能汽车涉及两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辅助驾驶技术。传感器类似于人的“眼睛”,比如摄像图像传感器、轮胎温度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感知汽车周围的物体,特别是驾驶道路的车辆,行人以及红绿灯等路况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送给汽车的“大脑”,即智能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做出驾驶判断。
让我们来看看特斯拉汽车上都装备了哪些智能驾驶传感器。
特斯拉汽车上安装了20多个高精度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设备主要用来进行汽车周边的信息收集,并把收集的周边环境数据传送给车载计算机,由这个“大脑”来实现是否进行避让、超车等。
当然,对于一些要求更高的车辆,则装备了更为精良的传感器系统。比如为了解决 “短视”的问题,谷歌无人智能汽车就是通安装在车顶价值65000美元的激光传感器来收集时时数据。另外有些汽车则采用更多种探测手段同时搜集道路信息的方式,比如红外探测、短波雷达探测以及视频监测、超声波等探测技术。以通用在凯迪拉克ATS-L、XTS等车型上使用的ESS强化安全策略II为例,通过红外探测、短波雷达以及视频监测,不仅可以实现ACC主动巡航功能,也可以实现低速自动刹车、碰撞预警及缓解等功能。这些新的主动安全技术都在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当下,汽车正在经历从功能性向智能化的发展转变过程,电子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处于车联网与自动驾驶市场双风口的传感器市场也在逐渐升温。
车载摄像头成为“智能汽车之眼”
在众多传感器中,属于视觉传感器的车载摄像头因为应用广泛、成本合理的特性,逐渐成为智能汽车技术中使用最多和最常见的传感器。由于自动驾驶的初级阶段——ADAS已迎来高速成长期,前视车载摄像头已经涉及到主动安全,未来是自动紧急刹车(AEB)、自适应巡航(ACC)等主动控制功能的信号入口,所以车载摄像头不仅仅被认识是智能汽车的标准配件,还成为了“智能汽车之眼”。
由于车载摄像头能够显著提升道路安全,因此各国的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不断鼓励车载摄像头的使用。比如,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就在前不久要求2018年5月1日以后生产的所有轻型车辆必须安装倒车后视摄像头。有研究机构预计,车载摄像头全球出货量将从2014年2800万颗增长至2020年的8270万颗。行业专家测算,到2020年车载摄像头需求量将突破1.1亿颗,平均每辆车装配1颗以上。
中国的数据表明,2015年上半年我国车载摄像头需求量为648万颗,全年约为1300万颗。未来5年随着中国品牌汽车在智能驾驶上发力以及车载摄像头环视功能的逐渐普及,我国摄像头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升温。根据整车生产企业在ADAS的推进进度,车载摄像头的市场将在2017年前后出现爆发式增长。
车载摄像头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行车辅助(行车记录仪、ADAS与主动安全系统)、驻车辅助(全车环视)与车内人员监控。由于车载摄像头的使用贯穿行驶到泊车全过程,因此对摄像头工作时间与温度有较高的要求。
另外,按照安装位置,车载摄像头又可分为前视、后视、侧视以及车内监控4部分,迄今为止运用最多的是前视以及后视摄像头。不过,随着ADAS系统普及率的提高以及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于汽车电子领域,车内以及侧视摄像头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目前,车载摄像头产业链主要由日本和韩国、以色列等厂商掌控,其中为iPhone手机生产摄像头的LG Innotek公司,从2013年开始生产汽车摄像头。大陆、博世和Autoliv公司主宰了前置摄像机市场。据悉,其中模组工艺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环,也成为了其他企业进入前装车载摄像头市场的一大壁垒。
比如为特斯拉提供产品的Mobileye 是个以色列公司,专注于汽车安全技术,设计和生产汽车用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Mobileye 公司新推出一款汽车仪表盘摄像头Mobileye 5系列,可以让汽车实现智能紧急制动、自动测距巡航、行人识别、偏航提醒等功能。Mobileye 5系列的独到之处则是先进的识别系统,可以识别路标、限速牌、行人,并在背面的LED屏幕上显示,或是发送警报音提醒用户避让。据数据显示,Mobileye 5系列可以降低39%的总体碰撞,并节省15%油耗。
目前,实现自动驾驶时全套ADAS功能将安装6个以上摄像头,高端汽车最多搭载8个摄像头,可帮助实现可视化辅助泊车、紧急刹车等功能。根据三星手机摄像头供应商、韩国最大汽车摄像头制造商Mcnex公司介绍,未来,当摄像头取代传统的侧视镜,每辆汽车的车载摄像头的数量有望上升至12个。
2015年,国内摄像头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军车载高端摄像头领域,可以说,中国车载摄像头产业链才刚刚初显雏形。
毫米波雷达正值爆发前夜
在所有的车用传感器中,激光雷达精度最高,能够满足自动驾驶对精度的要求,但由于抗干扰性差且成本较高的缺点(单个激光雷达价格在10万人民币左右),尚不能广泛的使用。而视觉传感器与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则具有激光雷达所不具备的优势。
毫米波雷达通过雷达发射微波,微波遇到障碍物之后被反射回来,被雷达测速器接收,在短时间能够计算出障碍物的大小及距离等特征。其优点在于成本低,抗干扰性强,已经广泛应用于ADAS系统。
毫米波雷达全天候特性使其在无人驾驶升级中的必备传感器之一。高可靠性和直接测距使得毫米波雷达非常适合在AEB(自动刹车)和ACC(自适应巡航)中使用,AEB快速渗透将带来毫米波雷达的旺盛需求。
与摄像头、红外线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不仅具有高距离分辨率、高角度分辨率、高速度分辨率,还具有不受恶劣天气及极端光线影响的优势(表1)。
据悉,通过对汽车事故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约一半以上的事故是首尾相撞,这就是说有效的汽车防撞系统能够对大约65%的事故发生起到阻止作用。同样在高端汽车领域,人们越来越渴望高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捷,结合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汽车自主智能巡航、辅助泊车、汽车防撞雷达等各种系统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汽车电子的认识。
汽车毫米波雷达的典型应用有毫米波防撞雷达、自适应巡航、盲区检测、辅助变道等功能。
自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在1999年在S级高级轿车上面采用77GHz自主巡航控制系统(ACC)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供应商投入到汽车雷达系统研制、器件开发、和算法研究当中。随着毫米波半导体器件成本降低、控制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成熟,使得小体积、高性能的毫米波雷达的商用成为可能。
毫米波多波束雷达技术是现在很多公司研究发展的方向,这种雷达和多种传感器结合,就可以监测路边情况、行车道的预测、对目标物体的识别与归类等等。美国Millitech公司研制的应用于汽车防撞的毫米波多波束雷达,是一个较为先进的AICC系统。传感器直径145mm,深度为5mm,3束毫米波,束宽为2°,在100米的路面上可以分辨3.5米。天线部分采用了三凸透镜、扫描反射镜和传输反射镜组件。
目前各个国家在频段的选择上各国所不同,欧洲和美国选择的是对76~77GHz的集中研究,而日本则选用了60~61GHz的频段,随着世界范围76~77G Hz毫米波雷达的广泛应用,日本也逐渐转入了76~77GHz毫米波雷达的开发。80年代初期以来,世界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被卷入到毫米波热潮中。我国亦有100多个大学、研究所、工厂开发研究毫米波。
全球2020年有望超过1亿颗需求量,国内有望超过1500万颗需求量。毫米波雷达作为驾驶阶段代表功能AEB的核心传感器正值爆发前夜,而国产化也已经获得突破。比如北汽无人驾驶汽车上装载了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其供应商是北京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和主机厂合作的毫米波雷达公司。北京行易道科技研发的低成本77GHz毫米波雷达已经实现作用距离200米,是国内第一款上市产品。该产品已在2016北京国际车展北汽无人驾驶智能演示区内正式亮相,目前主要技术参数可以与国际领先企业德尔福的远程雷达对标。2016年6月,行易道科技推出新的创新成果: 全球第一款77GHz成像雷达(防撞+SAR功能)目前已实现技术突破。
高端传感器亟待打破国外垄断
传感器是一项需要积累的产业,测试非常严格,更需要政策的长期支持。
最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传感器的主要增长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于车辆动力学控制和安全气囊的加速度计;用于传动、刹车、冷却、轮胎、燃油等方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车辆动态控制、翻车报警和GPS后备的偏航速率传感器;用于轮速以及凸轮轴、机轴、踏板位置敏感的位置传感器;车厢环境监控的湿度传感器;日光、雨水和湿度传感器;用于近距离障碍物检测和避撞的测距传感器。
但是在高端传感器方面,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为首的各类新型传感器早已成为博世、法雷奥、德尔福、大陆等众多外资零部件企业的重点布局领域。目前看,这些企业已经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商业化应用的产品,甚至市场都基本占领。
更需要关注的是,外资企业推出零部件供应高度集成化,尤其在电子模块领域。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雷达、摄像头等传感系统,车载终端,车联网通讯协议等关键共性技术没有统一标准,阻碍了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说,我国企业智能汽车技术积累严重不足,关键技术研发滞后,电子元件、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跨国公司,车联网技术及更高层次智能驾驶技术与美、日、欧差距较大,且车载终端长期定位在娱乐、导航和安防,与先进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需求联系不密切。
模块化、集成化对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要求非常高,自主品牌很难短时间内与之竞争。而对于像ADAS等新兴电子系统的模块化供应产品,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恐怕更是望尘莫及。
目前在政府部门引导下,我国正在构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平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大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级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车联网技术和相关核心芯片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目前南京隼眼已经在毫米波天线这个领域形成了自主的一些毫米波雷达专利技术。中国希望通过培育产业内和跨产业生态体系,引导车企、电子零部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信息企业间的上下游协作、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
四维远见一直在做车载雷达激光点云的数据处理研究,有了很不错的成果。2016年6月,基于全球领先的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的研发背景,行易道科技推出的全球第一款77GHz成像雷达(防撞+SAR功能)实现了技术突破。毫米波雷达方面,国内以华域汽车为代表的一部分企业在24Ghz雷达研发已有较多积累,产品即将问世,但77Ghz雷达突破仍然较难。自2015年开始,77GhzMMIC芯片逐渐对国内学术和民用放开,部分高校已经获得相关芯片。东南大学是国家唯一的毫米波雷达重点实验室,在国内毫米波雷达研发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