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2016-05-14 17:02李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孔子生命语文

课下和学生交流的时候,经常有学生说学语文不知道学什么,还有的说语文没得学,更有甚者直接表态不爱学语文,原因是内容太虚。诸如此类的话让我听了很失望,我说这么典范的文章,这么优美的语句,这么鲜活的形象,这么丰富的内涵,这么深邃的思想,怎么就打动不了你。过后思考一下,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些,以此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我在教学中揣摩了一些做法,归纳为四点:

一、让学生“动手”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与培养,特别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好的语句和语段,让学生在阅读、品味的基础上,去拓展、创新,着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杨子《十八岁和其他》中有句话:“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这句话是对充满朝气、理想远大的青春的赞美,句式工整,我就让学生作仿句练习,以“十八岁“或“青春”为陈述对象,写出对青春的理解和赞美。有的学生这样写:“青春使我想起了搏风击浪,志气满满的风帆;使我想起了喷薄欲出,光芒瑰丽的朝阳;使我想起了执著坚定,且歌且行的小溪;使我想起了昂扬激越,纵情畅想的欢歌。整个世界填满了青春的梦想和希冀。”

二、让学生“动口”

语文教学应是动态的有生命的教学。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任务不是教师生硬的教、学生机械的学就能完成的,更主要的是依靠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融合,甚至是灵魂和精神上的某种感应和契合。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此,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交流思想,一直是我在语文课堂上不懈追求和探索的问题。

比如在理解“珍爱生命”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珍爱生命?生命如此宝贵,为什么有的人有时候还要舍弃生命?司马迁择生,以生践志;屈原赴死,以死明志,这是为什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等等,我以课堂交流的形式来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学生以“朴树”为例,说明朴树之所以几千年来未遭人类的砍伐,就是因为朴树的生长特点。它每长出一段树干,就会有一个弯曲,每两个弯曲的地方距离都差不多,每一个弯曲的弧度都很相近。尽管好看,对人类的用处却很少,因而它们才得以在人类的刀斧之下幸存,以此强调生命可贵,要珍惜,要活着。

有学生说“活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并以司马迁和保尔为例,强调既然选择了生,那么就要为生命而创造成就。保尔和司马迁都热爱生命,因此他们用成就来报答生命,热爱生命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还有的学生以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发言道:对司马迁和屈原,我们不能简单地来判断孰是孰非,评价谁的一生更有价值。我们说珍惜生命,当然不是指珍惜那每天游走于世间的躯体;舍弃生命,更不是说舍弃你高贵而永恒的灵魂生命。那些曾经抗洪救灾的战士们,那些曾经与非典殊死搏斗的天使们,他们珍惜了他人的生命,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以常人所不及的勇气和毅力,彰显了珍惜生命与舍弃生命的真谛。由此,突出强调了舍弃生命是因为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

这样的交流,不仅让学生对语文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收获和提升。

三、让学生“动心”

语文教学应是生活化的教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为纽带,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比如,如何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能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深爱,并能体谅、尊重父母,心怀感恩之心。除利用好课本外,我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从课本到生活,写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事,来体现“亲情难忘”或“学会感恩”。

有的学生写道:我想起了妈妈为我包的馄钝。那一个个长着大耳朵,圆溜溜的肚皮,晶莹活泼地在升腾的热气中上下浮动的小家伙们,想起那入口时滑润而微烫的口感,想起那沁人心脾的香味,想起馄钝汤里不时漂浮着的紫菜叶和鸡蛋皮,想起吃完后心满意足的舒畅,想起一碗馄钝中饱含的绵长浓郁而又富有温情的滋味。想起我自从上高中后妈妈从不间断的送饭,想起她每次为我提前下班急急忙忙操持在厨房的身影,想起那无数次沙尘中、狂风中、冷雨中、冰雪中准时不断的守候,想起她挖空心思地为我搭配营养,想起她送来的饭菜温存在腹中的暖意,想起同窗的羡慕,继而又想起我对她饭菜单调的抱怨,想起我对她送饭多少的挑剔,想起对她那理所当然的要求,想起那毫无感激的眼神,想起自己从未吐露过的谢意,从小到大,我对无数人说过谢谢,而唯独对她从未有过,我在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把她给予的一切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付出。于是,因为她是妈妈就要为我洗衣送饭,就要为我起早贪黑,就要承受我的指责,就要付出毫无回报的青春,却不知我最该感谢的人就是她。或许当爱已成为习惯,当我们已在习惯中被爱,就更会忽略这本该让人认真对待、认真审视、认真感激的深情,或许直到那爱飘然而逝,我们才会去珍惜,才会去怀念,才会去感恩。

总之,我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搭建走进、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平台,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的亲近感,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四、让学生“动脑”

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不仅只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上,语文的教学不只是对学生情感的浸润、心灵的滋养、思想的渐染、道德的培植、情操的陶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从平常事物、具体场景出发,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麦当劳连锁快餐店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来阐述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及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我让学生以“我看麦当劳”为题写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的学生就能从更深一层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如:

透过洋快餐的兴盛,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传统餐饮业的不足,试想又有哪一家中国餐饮店的加盟店遍布全国,更不用说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了。而2005年热播的一部《大长今》却用从中国学到的餐饮手艺赚足了中国人的钱,而作为最本民族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还需让别国为我们发扬光大?不得不承认,外国的文化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击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于是谈韩剧,看美国大片,吃麦当劳成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必修课,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中国传统的文化遗存,更多的技艺在流失,在失传,又有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不禁让我回想起韩国人对孔子的态度,众所周知,孔子是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韩国人们对孔子的推崇令人惊讶,每每谈论到孔子,他们总会笔直站起,庄严地将双手举过头顶,合拢在一起,满怀敬意地喊一声“孔大圣人”,看到他们对于孔子如此这般地爱戴,我不禁哑然,在中国,在孔子的故乡,又有谁会对他有如此的尊敬,在现代人的眼里孔子似乎早已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躺在了覆满尘埃的棺材里,早已被埋葬了。同样的例子发生在屈原身上,在幼小的孩子心里,端午节就是粽子节。面对传统文化的种种失落,我们无奈地苦笑了;面对更多年轻人的崇洋媚外,我们无奈地沉默了。正如现在,当我们面对西方洋快餐势如破竹地穿透中国餐饮业的时候,我们的无奈又向何方渗透?是中国传统的脆弱,更应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然而当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失去了世代传承不息的根系,又怎么能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孑然?又怎么能作为独立的一支在纷繁中傲立?

民族需要传承,传统需要发扬。

这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触及到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不管他谈得是否到位,这种独立思想、积极思考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动脑”,目标是创建有生命的课堂,洋溢着勃勃生机;创建有情感的课堂,充满着人生的悲欢喜怒;创建有思想的课堂,闪烁着思维的光芒,真正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心灵得以滋养,思想得以充盈,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的发展。

李华,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猜你喜欢
孔子生命语文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