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市场化探索不能变

2016-05-14 20:55吴幼喜
中国报道 2016年9期
关键词:经济学家所有制一流

吴幼喜

比较企业所有制是否具有优越性,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市场需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国企改革陷入胶着状态,理论界对国企改革“1+N”文件精神的解读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一些国资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已取得成功的试点。有观点认为,这些现象源于我国还没有真正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彻底结合的国企改革理论体系,国企改革需要一流的经济学家高屋建瓴、统率全局,设计出兼顾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一流综合性方案。

传统公有制理论认为,国企制度的优越性来自于产权公有,国企员工会因这种公有制产生极大积极性,主动关心企业的生产和持续经营等问题,在制度设计上要求集体决策、共同落实。但在现阶段生产力基础上,“人人所有”的观念只能通过多层委托代理制(即委托给各级政府管理)实现,这种管理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这也是国企改革的诉求所在。从国企内部的劳动关系来讲,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双方享有各自的责权利关系。这种劳动关系无异于其他经济形式,国企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没有多大的变化,全面、充分发挥员工劳动积极性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探究国企改革成效问题不能脱离历史和实践。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不应归咎于没有一流的经济学家,而是由于当时政府决策者的认知水平和政策限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全面铺开,取得较大进展的原因主要是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尽管有一些经济学家积极献计献策,但也很难说某个经济学家设计了国企改革方案。国企改革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更多来自国企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言也只是这种实践的反映而已。

国企改革40年以来,国企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一些商业类的国企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形下,生存的问题大过发展的问题,这次供给侧国企改革主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对一些公用类和资源垄断性的国企来说,资源供应和需求的稳定性赋予其一定的市场保护功能。这类企业主要用以满足市场建设的功能性需要,随着经济发展还会有被取代的可能,不能依此证明该类企业比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具有优越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但比较企业所有制是否具有优越性,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市场需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就现实来讲,多数国企需要亟待解决的仍是市场化方向改革问题,这是提高效率的唯一途径。

国有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还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通过鼓励非国有资本入股国有企业、交叉持股等,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市场化。

猜你喜欢
经济学家所有制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从经济学家到摄影师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詹连富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所有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