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联盟,一种方式与态度

2016-05-14 15:00李中军
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版画艺术家

李中军

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海特成立了版画发展历史中著名的“17号工作室”,随后其精湛的版画技艺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吸引了大批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大大活跃了当地版画创作的氛围。至此,以“17号工作室”为代表,“版画工作室”成为版画创作探索与实践中的重要存在和推动因素。在中国,“版画工作室”形式的出现相对较晚,且大多以学院版画系工作室为主,其主要功能是学院教学与教师创作。另一方面,私人或开放式民间工作室则非常少,被提及较多的,是成立于本世纪初的“上海半岛版画工作室”,近年来,通过技法培训、理论研讨、作品观摩等互动方式对地区版画创作提供了不少助力。

版画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凸显了版画工作室存在的必要性,但也因为人们对版画创作依赖技术性的表面认知,以及国内各学院版画工作室的欠开放性,导致“版画工作室”的概念并未受到合理的当代认知,其对版画创作的自身发展与社会普及的助力作用也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成立于2006年的“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是一个由不同地区各独立版画工作室组成的民间艺术联盟机构。联盟成员周吉荣、陈琦、贺昆、卢治平、苏新平、徐宝中、张广慧、孔国桥、宋光智,都是活跃在中国版画艺坛的重要艺术家。作为国内版画创作的中坚力量,联盟每年借助各地公共展示平台举办联展,其目的是集合各自的个人资源与区域优势,积极推动版画工作室联盟力量下的版画发展,并通过与各地艺术机构的交流互动,在充分发掘与展示版画艺术本体语言与当代价值的同时,积极与普通受众发生对话,重新建构当代版画情境下的新型社会关联。

“我在——2016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的举办,是在联盟成立的第十年。不间断的集体发声体现了其“我在”的态度、信念,以及责任与问题意识。

首先,由艺术家的个体身份到工作室的空间力量,再到以工作室联盟常态化带动版画创作交流常态化的有效方式,为当下的版画创作及工作室机制建构提供借鉴。联盟与展览本身即强调了工作室的力量,这提示给我们的问题是,版画工作室的当下存在与意义应该被积极且有效地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供空间及技术支持的层面。由此,艺术家本身对工作室的功能认知则显得十分重要,显然,艺术家与技师的主体身份区别是首要的,随后,在空间使用上也应积极引入开放机制,单纯的“技术复制”以外,理论、研讨、展示、合作都应纳入其中。由此,工作室才不会沦为空间与技术的薄弱个体。

其次,工作室联盟进入公共艺术空间的积极姿态亦为版画在当代审美情境中的传播与普及带来参照。今天看来,版画“传播媒介”功能的消解对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并非毫无益处,它至少为版画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纯粹与独立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美术馆、画廊等艺术空间作为今天的空间性传播媒介,则需要对版画作为艺术作品、版画工作室联盟作为艺术现象进行学术性的评估、研究与展示。而在此过程中,版画曾经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及亲民性又应该被合理利用起来,互为传播媒介的有效互动将为版画创作与普通受众提供近距离的对话平台。

事实上,与受众建立近距离对话即是利用合适的传播与叙事方式建构符合当下审美情境的社会现实关联,联盟成员在版画本体语言探寻及媒材拓展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尝试保留这个基本的社会关联。那么由此,在与受众的这种对话与普及关系中,我们对版画“复制性”功能的理解似乎可以更加乐观。

任何版画工作室建立的初衷都是为了服务于在此进行版画创作的艺术家,但它的作用应不止于此,因为有了空间就会有交流,而有了对话,我们才有理由想到更多与尝试更多。

责任编辑 吴佳燕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版画艺术家
版画作品选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