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岗
摘 要: 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学校教育质量节节攀升,学校特色日益彰显。
关键词: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科技创新教育 课程制作 海模制作 普职融通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南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丰富,他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教育的目标有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培养“手脑结合”、“手脑双全”、“独出心裁”的学生,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要具有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是实现创造教育的前提。创造教育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民主化”,教师要打造民主的课堂,以平等、宽容、尊重学生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二是“劳力上劳心”,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创新。创造教育的方法,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儿童获得充分的自由,到大自然中、到大社会中观察和实践,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创造力是从问题开始的,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他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坚强的意志,批判的精神;二是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三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专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个性,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四个基本特征:民主性,要求创造教育包含民主教育、人文精神、注重人格教育;科学性,要求创造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探索性,要求创造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实践性,要求创造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陶行知作为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他的创造教育思想今天学习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感到字字珠玑,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契合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导价值弥足珍贵。
二、课程建设: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指引下开展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首要工作就是课程建设,因为课程是科技创新教育的载体,是源头活水。学校重新建构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理科教学中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式教学,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问题,人为地制造矛盾,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分析和确定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彻陶行知“六大解放”的创造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式教学已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一大亮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促进了教师创造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技能提升,教学相长,创造教育蔚然成风,教育质量节节攀升,教学特色日益显著,形成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牌。
我校拓展型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德育课程、基础课程内容延伸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创造性地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德育工作课程化,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栏、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他们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科技精神得到张扬,科技素养得到提升。关于基础课程内容延伸的选修课程,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自主选择的,按照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本着高起点、深分析、广拓展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更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校本课程是结合学生的情况、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的特色课程,学校本着“国际化视野,本土性行动”的原则,开发《模型制作》、《化学与生活》、《物理零距离》、《生活中的生物学》等20多个科技创新型的校本课程,重在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海模制作:铸就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辉煌
在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中,航海模型制作起步最早,成果最丰硕,铸就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辉煌。编写了《模型制作》校本教材,开设海模制作校本课程,使学校的海模制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制作海模的可喜局面。在全校制作海模的活动中,产生一批海模制作的高手,学校组建海模队,由专职教师辅导,促进他们技艺大长,在比赛中取得骄人的业绩,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际级奖2项,国家级奖74项,省级奖401项,市级奖549项。在2015年江苏省青少年航模竞赛中,获得海模型团体冠军,九个单项团体第一名,其中8人获得一等奖,10人获得二等奖,12人获得三等奖,十个团体一等奖,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增添亮色。学生为了解决在海模制作和竞赛中遇到的难题,向书本学习,向老师请教,促进学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海模制作和海模竞赛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海模制作和竞赛中,以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意志力得到培养;学生在海模制作和竞赛中,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四、普职融通:拓展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资源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不仅在内部挖潜,而且向外部拓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社会教育资源,把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资源和企业的实践基地为我所用,把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形成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亮点。
在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中,学校进行了重大的课程建设创新——普职融通。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新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用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对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学习,更要有技术的应用,与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合作,从学校的角度看是课程资源的拓展,从社会的角度看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得益彰。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和服务外包学院为我校提供的41个自选菜单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17个项目学习,充分利用他们强大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充足的训练场地,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取得较好的效果。21个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
普职融通的创意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科学性,成为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有效途径。第二,创新性,是我校发展战略的自觉选择,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拓展了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资源。第三,实效性,体现了学生主体发展、学校自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效果绝佳。第四,可持续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强劲推进,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职融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智慧选择,是一种学校发展超前意识的体现,是多元、融合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享誉大江南北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江苏省青少年航海模型训练基地”、“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教育AA级特色学校”。《中国教师报》以《杏坛再添佳话》、《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春风化雨创特色,潜移默化育真人》为题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进行系列报道,《语言文字报》以《深化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教改大潮涌动,风景这边独好》、《明确思路,科学推进,努力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为题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进行系列报道,《苏州日报》以《锁定科技特色,推进“全人发展”》为题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报道。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序言.
[2]熊贤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教育研究,1999,11.
[3]于曰良.教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特征.行知研究,2000,2.